揭秘:日本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抵制唐货”运动(2)

2016-02-17 15:24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揭秘:日本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抵制唐货”运动

自奈良时代留学生和学问僧大规模的输入大唐文化,日本民族对于大唐的仰慕,已达极点。不仅文物典章照抄中国,且对于中国生产的物品也非常喜爱,大量唐货进入日本,在对外贸易方面日本一直处于入超的状态。这样大量白银流出,本土经济得不到发展,面临崩溃。

而且在输入品中不仅有货物,还有“唐钱”。当时的日本钱币,与唐钱相比有种种缺憾。不仅在质量上无法相提并论,且流通中也有诸多不便,因此唐钱有着两方面的优势在日本大受欢迎,这就直接导致了日本货币体制更加混乱,这对本已面临危机的日本经济和政治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从商品、金融、文化各方面改变日本落后的状态,但这是短期内无法取得成效的。而从政策上先行杜绝外国政治经济的威胁则不是什么难事,故宇多天皇下令废止遣唐的理由或在于此。

废止遣唐虽然是一种政治策略,而文化是政治的一种表征。所以日本文化在平安时期呈现出了摆脱唐文化的影响,努力确立本民族文化风格的特征,而实际上平安文化也是日本本土文化真正得以发展的开端。

首先表现在文字上,日本人采用汉字的一部分省略或仅使用偏旁部首创造出了假名文字,相当于表音的字母。其中采用正楷汉字偏旁的称作片假名,采用草书偏旁称作平假名。假名在平安时代很流行,而在此前则是大量的使用汉字,而汉字毕竟是一种外来文字,在日本精通汉文的往往只限于贵族和僧侣,广大下层民众则很难学习或无条件来学习汉文,而假名这种表音的文字的出现,则使文化知识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从而为日本文化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孙毓熹(QN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