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苏联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就存在过排斥、歧视犹太人的事件和做法。在苏联诞生之后,在一定的阶层、民族和一定的人群中对犹太人的排斥和歧视仍然存在。斯大林就是其中的一个。一次,第30飞机制造厂发生了一起群体性事件,党委系统及国家安全部门分别向斯大林汇报,认为领头闹事的是几个犹太人。当时兼任莫斯科市委书记的赫鲁晓夫与斯大林交换意见时,斯大林说:“应当把一些身强力壮的工人组织起来,让他们手拿木棒,在干完一天的活下班的时候,把这些犹太人好好揍一顿。”
1948年底,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解散,它的参加者被指控“进行反苏民族主义活动,同国外犹太人反动组织保持联系并从事间谍活动”。其成员被逮捕枪毙或者流放,一大批著名的犹太知识分子被捕。犹太人大多在苏联文化知识界供职,其中不少犹太知识分子还担任了本部门的重要职位,因而他们所受到的打击和迫害也特别严重。1949年1月28日,《真理报》发表了斯大林授意撰写的编辑部文章《关于一个反爱国主义的戏剧批评家集团》,从而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针对犹太人的政治批判。该文直接点了一批犹太文艺家的名,且特意逐一用括号注明了他们的犹太姓氏,使得这场批判运动的排犹性质昭然若揭。
在这场运动的鼓噪声中不仅逮捕了大批犹太知识分子,而且关闭了几乎所有的犹太文化机构:犹太学校、剧院、报纸和杂志。虽然对犹太人的大部分限制措施并没有大肆宣传,而是按口头指示进行的,可是斯大林及其亲信的反犹情绪对于党的机关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且,“斯大林到了晚年,几乎扔掉了种种意识形态的假面具,而把迫害犹太人公然作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罗伊搀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
这场运动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民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在当时反犹、排犹气氛笼罩下,密告、诬告犹太人有时会使仕途升迁比较顺利,于是密告、诬告犹太人事件连连发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犹太人的生存环境自然是非常艰难的。然而,这又反过来使不少苏联犹太人锤炼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坚韧意志和刚毅性格。比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一夜暴富的俄罗斯新富豪中,不少就是当年曾饱受欺凌的犹太人。比如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用拳头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懂得“犹太人”这个词所蕴含的特殊含义。起初他特别害怕同小伙伴打架,直至有一天他被几个比他大的小孩逼到一个墙角欺负、侮辱,无处可逃时,他终于还了手。一次又一次交手,使古辛斯基胆子越来越大,以至于对那些欺负他的成年人都敢“修理”。有一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碰到几个成年人下班后扎堆在喝伏特加酒,这几个家伙一见到他立刻奚落道:“小犹太佬!小犹太佬!”此时也就10岁左右的古辛斯基不知哪来的勇气,抄起地上的铁管和石块就朝这几个大人砸了过去,并且一边眼里噙着泪水一边紧追不舍。多年后,古辛斯基在回忆起这件事情时,仍然很激动:“我当时流泪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屈辱和气愤。”
所以,那时收听外国电台成了苏联犹太人排解心中苦闷和痛楚、聊以自慰的良药之一,大批犹太人也因此而获罪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