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已有“预言帝”
1941年5月,刚刚出任日本海军军令部总长的永野修身找到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摒去外人后,永野单刀直入地问了山本一个问题:“皇国(指日本)如果对美开战,将军认为有多大把握能够取胜?”山本五十六虽然在几个月后一手导演了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珍珠港偷袭,但在此时,曾经当过驻美武官的他,却是个如假包换的对美避战派。面对上司的问难,山本郁闷地回答说:“如果阁下到过美国,看到过美国可怕的工业实力,就会知道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取胜。”在得到这一答案后,永野修身更为郁闷,要求山本估计一个“维持战局”的期限。漠然良久后,山本咬着后槽牙回答说:“大概半年吧,半年后就说不准了。”
这个能维持半年胜势的判断,后来被不少人奉为“神预言”,因为从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开战到1942年6月初美军在中途岛翻盘,日本海军称霸太平洋的日子果真也就支持了半年多。
其实,在发动珍珠港袭击之前,日本决策层内部做出“神预言”的人不止山本一人。整个1941年,日本大本营参谋机关都在对对美开战进行评估,最后拿出的一份评估报告,对美、日双方的军事实力做了惊人的对比:钢铁产量比是20:1,石油产量比超过5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美国平均工业产量是日本的74倍以上。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是一个本土资源匮乏的国家,几乎所有资源都依靠海运得来,而其当时的造船能力,根本经不住美军航线破袭战的反复折腾,如开战,日本年均损失船只140万吨,远超补充能力。报告预言,到第三年,所有民用船只都将消失,日本赖以生存的海上运输线将崩溃。因此,报告总结说:“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纵有‘大和魂’,日本也绝不能取胜。”
据说,这个报告是在日本内阁某次御前会议上公布的,“听众曾一度为之动容”,但“动容”归“动容”,所有人在认识到战争无法取胜之后依然一本正经地对对美作战的种种细节问题进行敲定。正是这种战略上盲目和战术上的精细,最终催生空袭珍珠港的发生。
日本人为何明知太平洋战争打不赢,却依然要贸然开战呢?其实无非是被一种资源逼的,这种资源至今还主宰着国际政经局势,它的名字叫做石油。
无意打开“地狱门”
在太平洋战争开打之前,石油是貌似强大的日本帝国身上最大的软肋,与之相反,拥有堪萨斯油田的美国是日本的主要石油供应者。据统计,直到1938年,日本国内(包括其所占领的殖民地)只生产其石油消费量的10%左右,剩余份额全部依靠进口,其中80%来自美国。日本对美国的这种严重的资源依赖,在二战前一直是美国用以牵制日本的一张王牌。20世纪20年代,日本对美进行“亲善外交”,也曾经利用这一点给美国人吃定心丸。这一度促成了日美之间短暂的和谐,让美国一度放纵了其在东亚的为所欲为。
不过,这种严重的依赖也刺激了日本扩张的胃口。尤其是在“9·18事变”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后,日本曾在当地大规模进行石油勘探。日本此举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却一度搞得美国人十分紧张。1934年,担心日本能源自主后尾大不掉的美国,罕见地通过国务院和外交部对日本发出了“双重抗议”:抗议日本不遵守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东北搞石油垄断。这次抗议可以被视作美国对日石油制裁的先声,日美之间关于能源问题出现了裂痕。
美国人这次抗议,本意是给日本一个警告,告诫其不要跳脱自己的牵制。然而,此时已经被军国主义烧昏了头脑的日本人显然无心听从美国,反而更坚定了想要追求能源独立的野心:既然在中国东北折腾了半天搞不到石油,不如南下去东南亚抢。当时,日本石油每年的消耗在490万吨左右徘徊,属于荷兰殖民地的东印度群岛一年产油470万吨,正好能填满日本的石油野心。只不过,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产量完全控制在西方石油公司的手中,不可能优先供应给日本。因此,如果日本想毫无阻力地获得该地区的石油,就必须控制该地区,荷属东印度群岛就继中国东三省之后被日本军国主义者看做了第二块必须占领的“皇国生命线”。
洞悉日本这一野心的美国此时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向日本供应石油,就等于支持日本进行扩张。如果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就等于鼓励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因此在1937至194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对日本对华的侵略扩张,美国反复犹疑,甚至一度妥协绥靖,仅仅要求日本退出中国关内的省份。但在1940年欧战局势明朗之后,由于法国和荷兰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投降,其所殖民的东南亚大片土地在日本军人们眼中一下子成了无主之地。这个时候,日本驻南中国派遣军的副参谋长佐藤贤了认为:“现在德国人开始接收东亚的英国、法国、荷兰的殖民地了,日本再不出动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在未经上级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出兵进入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日本人这一出手,全世界立刻看出这是要以其做跳板,南下占领荷属东印度的节奏。日美之间原本微妙的能源默契就这样被打破,放弃对日幻想的美国开始转而准备对日作战,因此日本人评论这次事件是“开辟了一条通向地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