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
2016-11-18

里程碑!"核地狱"切尔诺贝利终于要"封印"了

11月14日,一个价值16亿的超级“金钟罩”开始覆盖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爆炸反应堆上。这个无比巨大的拱门形金属保护装置,将把曾给人类带来无尽伤痛的切尔诺贝利永久封印。然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际社会足足奋斗了30年!

价值16亿的“金钟罩” 史上绝无仅有最具雄心的项目

据悉,这个类似“金钟罩”的项目由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出资支持,总耗资大约15亿欧元(约合16亿美元)。金属保护罩的安装预计11月29日完成。

1

这是4月22日在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拍摄的正在修建的拱形防护罩(“金钟罩”)。新华社记者陈俊锋摄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说,金属保护罩的建造与安装是建筑工程史上最具雄心的项目之一。这个防护罩由钢筋混凝土制造而成,宽275米,高108米,共耗资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亿元,设计人员希望,这个防护罩能够在未来一百年阻止放射性物质进一步泄漏。工程技术人员11月14日当天开始通过液压装置移动这个庞然大物,按计划将在5天之后移动到位。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北部邻近白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核电厂4号反应堆在测试期间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和泄漏大量辐射。至今导致数千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核辐射,事故发生周围的大片土地遭到污染,无法使用。这场核灾在国际核事件分级中被列为7级,其唯一同级事件就是2011年的福岛核灾,可见其严重程度。

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用水泥浇筑成“石棺”,把4号反应堆仓促封存。“石棺”原计划维持10年,至今已使用30年,目前它的表面已出现裂缝,存在泄漏风险“金钟罩”安装完成后将彻底解决这一隐患。

乌克兰生态和自然资源部长奥斯塔普·谢梅拉克说,为了彻底解决核事故遗留问题,人们奋斗了30年,4号反应堆保护装置启动吊装是“终结这一切的开始”。

2

这是4月19日拍摄的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新华社记者戴天放摄

永久“封印”切尔诺贝利堪称人类史上应对核泄漏事故问题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处理核泄漏技术上迈向新的台阶,更为世界应对当前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核泄漏事故提供了更多的信心。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年伤痛犹在

2016年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0周年。

资料显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核灾难。它使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

4

4月19日,在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普里皮亚季市,一所废弃学校内的洋娃娃被戴上了防毒面具。普里皮亚季市建于1970年,目前已是一座“鬼城”。新华社记者戴天放摄

尽管时隔已久,但这场灾难犹如一场难以熄灭的大火,仍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和反思。

渡尽劫波伤犹在。核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甲状腺、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病变,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甲状腺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与事故前相比,白俄罗斯核污染地区儿童罹患甲状腺癌的病例增加了33倍。

如今,在白俄罗斯、乌克兰等核事故受灾国,仍有约500万人生活在核污染区内。监测核辐射水平、清理土壤中的污染物、为受辐射人群提供康复治疗……事故善后工作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代价高昂的战役。白俄罗斯外长马克伊日前在联合国总部出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纪念摄影展时表示,在消除核污染方面,国际社会的援助还远远不够,尚不清楚需要多少年可以完全清除污染。

3

这是4月19日在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拍摄的普里皮亚季市。普里皮亚季市建于1970年,目前已是一座“鬼城”。新华社记者陈俊锋摄

为使当地民众过上正常生活,联合国大会曾宣布2006年-2016年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地区“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十年”,联合国通过“切尔诺贝利行动计划”,并致力于实现这一计划,关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和社区自立。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30年后的今天,这里的隔离区看上去更像是自然保护区,里面生活着大量野生动物。普通人可以通过旅游公司“有条件地”出入这片禁区中的部分区域。不过这种探险性质的“旅游”并不是完全放开的。旅游公司需要拿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专项资质,每天都需要将游客名单报告给禁区管理当局,每天进入禁区的游客人数也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必须遵循各种管理规定。

“切尔诺贝利”留给世人的思考

香港《大公报》4月27日曾发表文章称,对核要心存敬畏,谨慎利用,周全决策,这也许是“切尔诺贝利”留给世人最有益的思考。

分析人士指出,核安全无国界,但当前在核事故善后方面,国际社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对责任国也没有统一追责制度。在此情况下,各国尤当严自律、共合作。

观察人士表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命门,无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还是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前皆号称安全系数极高,但结果却是极小概率事件酿成了大灾难。在广泛和平利用核能的时代,人类无需谈核色变、因噎废食,但当认真思考如何与核同安、为核而“合”。

文章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

责任编辑:范天德(QN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