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
2016-10-18

中国为啥"出钱又出力"帮埃及在沙漠建新首都?

当埃及总统塞西2015年3月宣布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在沙漠上建新行政首都时,许多人对这个耗资450亿美元的项目持怀疑态度。然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1月访问开罗签署包括埃及新行政首都建设项目在内等一系列合作协议之后,外界的质疑声音开始不断减少。10月11日一个重磅消息更彻底粉碎了这种质疑--中国华夏幸福公司表示,将为埃及新首都项目提供200亿美元投资。消息一出,世界各国纷纷感叹埃及找到了好伙伴,更有英媒惊呼,在中国帮助下,埃及将拥有一个沙漠中的迪拜。

为啥埃及要建新首都?

“建设新行政首都主要是为了缓解开罗的人口压力以及拥堵的交通。”埃及住房部长2015年3月时表示。目前,大开罗地区(即包括开罗省、吉萨省在内的首都附近核心区域)居民达1800万。开罗市政府网介绍,预计到2050年,开罗人口将增至4000万。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开罗饱受大城市病的困扰。埃及95%的国土面积由沙漠覆盖,只有大城市和尼罗河三角洲一带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开罗每年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造成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一句话,就是人太多了,资源承载几乎到了极限,开罗与确定搬迁市政府的北京市有着类似的烦恼。

埃及新首都都有啥?

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同时,它也是一个非洲的强国,还是非洲大陆第三大经济体。这么一个响当当的国家的新行政首都自然不容小觑。

根据埃及政府的规划,新的行政首都将建在开罗和苏伊士运河沿岸城市苏伊士之间一片占地270平方英里(大约700平方公里)的沙漠土地上,预计设立25个居民区,可供500万人居住。新行政首都将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除了拥有大片绿地外,还将建有一座国际机场、一座比美国加利福尼亚迪士尼公园大四倍的主题公园,9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农场和一条往返开罗的电气化铁路专线。

“总面积超过新加坡的未来国际化大都市”“开罗市的天然延伸”……埃及“Egyptian streets”新闻网如此描述埃及未来的新行政首都。

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称,埃及新都犹如“埃及版的香格里拉”。

英国《独立报》则指出,埃及将拥有一个沙漠中的迪拜,而这一切全有赖于中国的支持,因为埃及新首都的大部分建设资金将来自两家中国开发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为啥中国要帮助埃及建新首都?

需要指出是的,虽然埃及在非洲和中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埃及的经济却不乐观,全国大部分人比较贫穷。2011年后,连番的政治动乱更对其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简单来说,埃及“用5到7年时间在沙漠建一个新行政首都”的愿景极其宏大,但其自身根本没那么多钱来实现这一切,这也是为什么外界对其计划质疑声不断的原因所在。

另外,在沙漠上建城市难度也是极大。除了要进行城市规模,还得考虑排水系统、种植防沙尘暴植被等一系列问题。

世界上其中一个最有名的建在沙漠上的城市当属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但那个城市是用了一百多年才慢慢从一个小镇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要想在埃及沙漠中用短短几年时间建一个大城市,还得建像迪拜一样奢华,没有实力和金钱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那么问题来了,有钱有实力的中国为什么不好好过自己的日子,要“出钱又出力”去帮埃及实现一个本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呢?

有媒体指出,这是因为中国将把埃及项目作为“一带一路”计划的样板,而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海外物流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强该国的全球地位。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2016年1月在证券交易所的备案的一份文件中曾指出,该项目标志着公司在推动“一带一路”项目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为啥在今年帮助埃及建首都,今年有啥特殊意义?

2016年是中埃建交60周年。中国驻埃及大使馆5月31日曾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

当时,中国驻挨大使宋爱国表示,60年来,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埃两国始终守望相助,风雨同舟。中埃关系堪称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埃及最大贸易伙伴,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129亿美元,中国在埃及实际投资累计超过60亿美元,中国在埃企业超过80家,为埃及创造了可观的就业机会。60甲子一轮回,让我们共同迎接中埃友好合作关系更加硕果累累的新的甲子。

除了城市建设,还有中国元素深入埃及人生活呢!

其实,除了埃及新的行政首都将会打上“中国制造”标签,埃及日常生活中早已深深植入各种中国元素。

据悉,在埃及首都开罗的解放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时不时会有骑着“大运”摩托的埃及年轻人从身边疾驰而去。从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到服装、食品,甚至打火机、玩具,“中国制造”在埃及绝对都不是陌生的词汇。

开罗美国大学政治学教授努哈·贝克尔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每个埃及人家里都有中国生产的电器、摩托车、玩具、衣服……”

文章综合自新华网、中新网、参考消息和环球网。

责任编辑:范天德(QN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