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
2016-09-08

“另类网红”寨卡病毒真有那么可怕么?

最近有关寨卡病毒的消息很多,什么“肆虐新加坡”、“在眼部存活”之类的一大波劲爆新闻不绝于耳,让人细思极恐。但需要指出的是,寨卡病毒虽然不得不防,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无需过度恐慌。

寨卡病毒最近有多“火”?看看这些新闻就知道

 近期,围绕寨卡病毒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

9月8日,据外媒报道,新加坡境内感染的寨卡确诊病例总数已达283起。

9月6日,美国《细胞报告》杂志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说,寨卡病毒可能在眼部存活,眼泪传播可能成为人类感染寨卡病毒的潜在途径。“我们的研究显示,眼睛可以成为寨卡病毒的储存宿主,”报告主要作者之一、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医学院教授迈克尔·戴蒙德说,“我们需要考虑人感染寨卡病毒后眼部是否存在传染性病毒,以及病毒实际上可以在眼部存活多久。”

9月2日,新加坡媒体指出,新加坡谈寨卡色变,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更呼吁狮城全城灭蚊以防止寨卡病毒进一步蔓延。

9月1日,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感染性疾病》一份调研报告预测,寨卡或将波及全球三分之一人口。据研究人员预测,最有可能遭受输入性寨卡病毒影响的国家排名为印度(12亿人可能受感染)、中国(24200万)、印度尼西亚(19700万)、尼日利亚(17800万)、巴基斯坦(16800万)、孟加拉国(16300万),而越南、菲律宾、泰国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也受到直接威胁。

8月5日,有媒体指出,寨卡病毒至少吓退了17名里约奥运会运动员,当中不少是奥运名将。其中美国著名自行车选手特杰·范加德伦就因为担心怀孕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可能受到寨卡病毒感染,决定放弃参加里约奥运会。

“寨卡”吸睛点都有哪些?

可以看得出,“寨卡”近期的吸睛点主要集中在“肆虐新加坡”、“可能通过眼泪传播”、“或波及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以及“吓退里约奥运运动员”等几个关键词上。

需要指出的是,寨卡病毒之所以一直受关注,除了上述几个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威胁胎儿畸形,有可能导致宝宝得“小头症”。

宝宝的健康牵动着每一个父母的心,威胁宝宝健康的寨卡病毒自然成为世界各国力争消灭的共同敌人。

寨卡病毒并不可怕

 尽管寨卡病毒最近在国际舞台很“活跃”,但其实它并不可怕。

专家们表示,寨卡病毒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的。只要采取了适当措施,就可以有效防止感染。即使感染了寨卡病毒,也只有大概20%的人会发病,通常表现出急性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肌痛和头痛等症状。发病后症状轻微,可以治疗,一般2至7天后能基本自愈,需住院治疗的重症病例并不多。

“它是一个自限性的疾病,就是经过2至7天的病程,只需要一些对症的处理,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就可以恢复。”高福说。“正在备孕的女性如果不小心感染了,也不要过于担心,寨卡病毒在血液中通常只能活几天到一周。换言之,在病毒清除后再怀孕,还能生一个健康宝宝。”

不过,专家也提醒,孕期妈妈不可掉以轻心。这并不是说孕妇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只是说孕妇被感染后,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影响婴儿发育。

如何预防?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黄病毒,1947年通过一个黄热病监测网络首次在乌干达的猴子中发现。之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人类中间得到确认。目前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已记录过寨卡病毒病疫情。1960年代到1980年代,从非洲到亚洲都发现有人类感染,通常伴随轻微病症。

寨卡病毒病通常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寨卡病毒病患者应当充分休息,饮用足够的液体并且利用常用药来治疗疼痛和发热。如果症状加重,病人应当求医并获得医嘱。目前尚无可用的疫苗。

避免蚊子叮咬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一项关键措施。避免叮咬的具体办法包括:穿戴可使尽可能多的身体部位得到覆盖的衣服(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等物理屏障或紧闭门窗;在蚊帐内睡觉;以及遵照产品标签说明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或埃卡瑞丁的驱虫剂。

责任编辑:范天德(QN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