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伦敦6月23日电(记者夏晓吴丛司)英国23日举行全民公投,就英国应该继续留在欧盟还是脱离欧盟进行抉择。
公投从当地时间早上7时(北京时间14时)开始,将于22时(北京时间24日5时)结束。本次公投共设有4万多个投票点,主要集中在各地图书馆、教堂、学校以及社区中心等。据英国选举委员会的数据,超过4600万人有参与公投的资格。
记者在伦敦投票现场看到,早上7时起,民众陆续进入各投票点,一些投票点门口出现排队情况。投票民众态度不一,一位名叫迈克尔的男士对记者说:“我选择留在欧盟。有了欧盟的支撑,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经济上的支持。”而另一位年长的投票者马克斯表示:“我选择脱离欧盟,因为我认为英国要能够在自身经济和移民问题上做主,尽管这会带来短期阵痛。”
英国首相卡梅伦夫妇、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都已前往各自投票点完成投票。
据当地媒体报道,23日凌晨的大雨导致伦敦以及英格兰东南部分地区暴发洪水,少数投票点因洪水关闭并搬离。
计票将在公投结束后启动,最终投票结果将于当地时间24日上午公布。“留欧”或“脱欧”均须获得超过半数投票者支持。
本月18日至22日公布的6个民调结果显示,“留欧”与“脱欧”的支持率不相上下。
相关新闻
金融界进入“战时状态”
恩达·霍曼准备熬通宵——他已经等不及。作为爱尔兰联合银行公司高级外汇交易员,他的眼睛将紧盯电脑屏幕,直到天明。随着英国人即将决定是否留在欧盟,这注定将是创纪录的夜晚,无论是市场交易量,还是咖啡摄入量。
他说:“对于交易员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能自1992年‘黑色星期三’以来再未见过。”“黑色星期三”那天,英国政府把英镑撤出欧洲汇率体系。
整个欧洲,交易员和他们的老板都在为如此重要的夜晚做准备。
留欧阵营和脱欧阵营在民调结果中难分伯仲,意味着交易员将在伦敦时间24日凌晨初步结果出现时做好买入或卖出准备。鉴于外汇市场是唯一24小时交易的主要金融市场,交易员承担不起一秒钟的耽搁。美国咨询机构艾特集团说,在市场剧烈波动下,盈利或亏损可达数以亿计美元。
英镑即将迎来这样的剧烈波动时刻。如何波动则取决于公投结果。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分析师认为,英镑要么跌至超过30年来最低点,要么升向今年最高点。在接近公投的日子里,英镑已经几起几落。
巴克莱银行数据显示,大约1400亿美元现金正在等待投资机会。美国银行调查显示,投资者囤积的现金达到2001年以来最多。
艾特集团高级分析师哈维尔·帕斯说,最疯狂的市场操作将发生在初步结果出现前的1小时或两小时之内,“英国的银行员工将与位于亚洲的同事密切合作,那正是(亚洲)开市时间”。
股票交易员也将在伦敦交易所上午8时开市前很久就位。英国塞文投资管理公司投资经理本·库马尔说:“整个团队将在凌晨2时到,可能开始预测结果。我们整晚都不会睡觉。我们需要确保向客户传达一种信息,即我们准备好接听客户电话,而且言之有物。”
英国报纸联合社预测,最初结果可能在当地时间午夜出现。到当地时间24日凌晨3时30分,计票将过半。全部计票将于早晨7时结束。选举委员会预计,英国24日“早餐”时间,计票将全部结束。
(据新华社)
背景资料
英国脱欧公投背后的历史纠结
英国23日就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1975年,英国曾举行过类似的公投。
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虽然是欧盟成员国,但由于历史及地缘因素,英国与欧盟总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早期对欧立场
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二战结束后,为应对战后衰落并维持大国地位,英国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构想,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支持欧洲联合,但不愿意直接参与。
在欧洲联合模式上,英国反对把建设具有某些超国家性质的联邦欧洲作为欧洲联合的目标,主张建设一个基于独立主权国家联合基础之上的欧洲。
反对欧洲一体化
1951年4月,西欧6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开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其宗旨是通过免税贸易弥合二战造成的裂痕。1957年3月,6国正式签署《罗马条约》,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诞生。
1959年11月,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签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形成7国“小自由贸易区”,对抗欧洲一体化。该联盟终因市场狭小、组织松散而解散。
申请加入欧共体
欧共体给参与国带来了切实利益,而英国当时又面临经济发展放缓、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受美国重视等处境,为寻找政治、经济出路,英国开始踏上加入欧共体历程。
上世纪60年代,英国曾先后三度申请加入欧共体,但在1963年和1967年两度遭遇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1975年的退欧公投
虽然加入了欧共体,但英国对于欧共体的态度依旧充满着不确定感,特别是由于欧共体内的许多规则并不照顾英国利益,如预算摊派和共同农业政策等问题,这使得英国内部对欧共体地位是否符合英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产生了激烈的辩论和分歧。
1975年6月,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公投,虽然最终67.2%的民众选择了“留欧”,但英国疑欧主义的影响力依旧存在。
纠结中的自我保护
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英国历届政府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一直未能全身心投入,一方面既想搭上欧洲融合发展的列车,以免被排斥在圈外,又担心因融合过密、过深而失去其恪守的独立性。因此,当欧洲一体化进程符合其国家利益时,英国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反之就会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阻挠者。迄今,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协定》。
欧债危机爆发
引发疑欧力量上升
2009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促使英国疑欧力量再度上升。2013年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表达了英国对非欧元区国家遭受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同年3月,卡梅伦宣称要推动“欧盟改革”并根据英欧谈判结果发动公投。
2016年2月,英国与各成员国经过艰苦谈判,最终就欧盟改革达成协议。协议同意英国在欧盟中享有“特殊地位”。卡梅伦随后宣布,将于6月23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盟。
无论是去是留,英国再一次站在欧盟问题的十字路口。
新华社记者王龙琴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