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法国核计划的态度之所以从“半遮半露”变为“公开反对、明确限制”,首先与冷战形势有关:当时,华约与北约剑拔弩张,一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如果苏联万一攻占了西欧并接管法国的核力量,华盛顿绝对会寝食难安。
此外,美方还相信,如果施以核援助,羽翼渐丰的法国最终会挤走美国,成为西欧诸国实质上的“保护人”。当然,迎回戴高乐的法国在许多国际事务上坚持与美不合作的立场,乃至肯尼迪、约翰逊与戴高乐糟糕的私人关系,也都是美国冷对法国核计划的重要原因。
尼克松来了改弦易辙
不过,随着尼克松于1969年入主白宫,美国对法核政策逐渐出现了松动。按照尼克松“头号军师”基辛格的说法,既然法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就得正视它,“法国拥有自己的核力量未见得是坏事……美国独霸核武器的状况反而不完全是健康的。”
日后公开的档案显示,直到70年代初,法国的核力量依然很薄弱,全国只有36枚原子弹,且“有弹无枪”——缺乏能运载核弹头的导弹。这就意味着要发动核打击,只有用战机直接投放,就事关国家命运的战略武器而言,这种方式的确原始了点儿。
法国公众对这一切并不了解,但法国高层很清楚自身的核力量究竟有几斤几两。1973年,法国外长米歇尔·若贝尔造访华盛顿,与尼克松和基辛格密谈了两天。行前,他专门让人草拟了一份购货清单,上面列满了他打算说服尼克松提供的核援助内容。美国国家档案馆新近解密的一份备忘录显示,经过谈判,若贝尔最终取得了他想要的东西,满意而归。
若贝尔一厢情愿地认为,是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华盛顿改弦易辙的。而事实上,1972年美苏展开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后,尼克松便决定对法国伸出援手。在白宫的评估中,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确立了美苏的核均势,如果法国的核力量能够壮大,便能对苏联实施“侧翼包抄”。再者,帮助法国发展核计划,可以让它与英国形成竞争态势,从而削弱欧洲统一的势头。基辛格曾在一份文件中写道:“我们要防止欧洲团结成一个针对我们的集团。如果我们一直让法国抱着超过英国的希望,便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让他们痴迷地流口水”
在若贝尔去美国之前,法国已经决定研制采用分导式多弹头的M4弹道导弹。有了若贝尔铺路,1973年9月,法国国防部长罗伯特·加利再访华盛顿,将自家的核武器设计图交给美方专家,以咨询设计方案还存在什么问题。
同样是在上面提到的那份备忘录里,基辛格对加利的美国之行是如此算计的:一点点地告诉法国人核信息,而不是和盘托出。“我们的想法就是,要让加利流着口水(等待我们告诉他核信息),但不会一下子把所有东西都说出来,而是先透露一点,让他们自己琢磨。”
在技术层面上,基辛格完全清楚法国需要什么样的情报。他也很明白,如果向法国公开提供关于技术资料,有违1954年修订的《原子能法案》。于是,美方提出了一个所谓“消极指导”的合作形式——法国核专家先描述他们正在做或将要做的事情,美国国家原子能实验室的专家们再来指出这些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yes or no”的指导很粗略,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法国人来说却是无价的。而且,某些美国专家还可以摆脱安全人员的监控,在家中接待法国同行,向他们透露设计核武器的奥秘。
美法之间这种“保守得最好的秘密”始于尼克松政府,一直持续到里根执政时期,而且秉持了“消极指导”这种特殊形式,直到1985年才向美国国会做了正式通报。
不得不承认,秘密向法国提供核援助是美国的一着好棋——当时法国已退出北约,因此只要保密得当,它再怎么发展核武器,也不会招来苏联的抨击。并且,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关键年代,借助法国迅速增长的核力量,华盛顿在应对苏联威胁上有了更多选择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