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8日,为了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英国特邀请各同盟国在伦敦举行了一次很有规模的大游行。
参加大游行的国家有中、美、英、苏、法、波兰(在英的流亡政府为代表)、荷兰、南斯拉夫、印度、缅甸、伊朗、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约占当时独立国家的二分之一。
按照东道国的规定,五大盟国各命72名武装代表(海、陆、空三军种各24人),其他国家各24人(海、陆、空三军种各8人)。
中国派遣了72名武装代表参加,并有海、陆、空军三名掌旗官,督训官为赵忠麟海军少校。
全部训编与游行组织事宜,由当时的中国驻英军事代表团团长桂永清中将主其事。
中国的72名代表,是由正在英国皇家海军枪炮专科学校留学,准备在学成后接舰(“重庆”号巡洋舰与“灵甫”号护航驱逐舰,以及8艘快艇)归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军事人员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来自战时陪都重庆的大中专院校,并志愿参加抗日与献身海军事业的爱国青年。训练基地设在英国第三大军港——卡塘的皇家海军枪炮学校内,每天持枪操练8个小时,历时一个月。
各参加国的营帐集中设在世界上最大公园之一的海德公园内。
各国的营帐分为A线与B线,除东道国外,四大盟国安排在A线,其他中小国家为B线。
中法两国为比邻,美国在中国的斜对面,苏联本该在中国的正对面,但一直空着,苏联认为,在击败德、日和大轴心国中,它应居首功,不甘心在游行时居于美国之后,故未派代表参加。
美、法两国代表与中国代表交往甚多,相互串门、打桥牌、聊天,共享胜利者的喜悦。
其他一些国家的军人代表,尤其是同遭日本侵害的亚洲国家,如印度、缅甸和菲律宾等也纷纷来中国营帐访向,并互致祝贺,他们对中国普遍具有深厚的友谊,对中国的古文化则敬佩不已。正式游行前约一个星期,各国代表开始进驻营地。英国各大报纸作了醒目的报导。
侨居英伦三岛各地的华侨,当他们闻讯祖国以战胜国代表身份出现在英国,而且是海军前来参加这次盛大的游行时,他们都兴奋异常,尤其是一些长居海外数十年的老华侨更是喜出望外。除伦敦当地外,不少来自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爱丁堡、贝尔法斯特与都柏林等地,专程赶来营帐看望中国代表们。交谈中,他们的喜悦与自豪感溢于言表。有的人到了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才依依难舍地离去,海外侨胞普遍的爱国热忱,深深地教育了中国代表们。有位来自爱丁堡大学教经济学的迈教授(浙江绍兴人),在夫人的陪同下,专程从爱丁堡赶来,紧紧握住中国代表高光祚的双手,老泪纵横地说,孩子,我跟你说实话,在海外能够看到来自祖国的海军,我们真太高兴了!今天,是我离开故国30年来难忘的日子啊!
不论是邂逅在马路上,还是在餐馆里,或是在娱乐场所,只要遇到华侨,他们都会主动上来找中国代表们攀谈。如吃饭,一开始,代表们吃西餐不习惯,老觉得似乎没吃饱,一个月总要跑中国饭馆一两次,中国饭店的店老板便会主动来唠嗑,并带着点菜,为他们举杯,为祖国胜利举杯。吃完喝完,有时碰到热情的老板,他们不仅不收费,有时还让儿女驾车,送他们回营地。
中国代表团的出现,也感动了三岛上的各界人士,有些到过中国的英国朋友,遇到中国代表时,都备感亲切。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邀请中国代表们去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