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改歌词为宣传服务
虽然和英美同行相差甚远,“查理和他的乐队”提供的爵士乐,还是比纳粹德国兜售的其他东西更具诱惑力。其中,知名钢琴演奏家普里莫·安杰利和号称“德意志第一鼓手”的弗里茨·布洛克斯皮尔出力甚多。当然,作为官方认证的乐队,政治正确性是他们必须时刻牢记的,用纳粹宣传部官员的话讲,“我们绝对不能像黑人和犹太佬那样,整天光演奏那种颓废的玩意儿”——在乐队创立初期,真正的爵士乐只占全部曲目的15%左右。
这支乐队演奏的曲目,许多来自好莱坞电影和百老汇音乐剧。尽管施威德勒等人有权购买属于“违禁品”的外国唱片,相当一部分曲目,仍是经无线电监听站接收并转录的。
大概是为了吸引听众,每首歌曲的第一段保持原样,接下来的部分就变了味:丘吉尔是醉醺醺的自大狂,为躲避炸弹整夜藏在地下室里;罗斯福则是金融寡头的傀儡;盟军参战的全部目标都是“为犹太人造福”……大多数情况下,类似的“二次创作”遵循固定模式:宣扬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企图让听众相信,第三帝国的胜利是迟早的。
随着战争继续,越来越多的德国公民应召入伍,乐队的规模却不断膨胀,人员成分也变得复杂起来,甚至出现了来自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的面孔。通常来说,他们上午现场演奏爵士乐,下午前往其他地点重新集结,演奏的内容也换成了官方核准的“爱国主义歌曲”;到1943年秋天,盟军对柏林的空袭加剧,乐队被迫迁到斯图加特,只做直播。
即便如此,乐队的演奏水准保持了相对稳定。1943年5月,一位名叫彼霍内克的编曲在日记中吹捧道:“我晚上到了柏林。在黑暗中,可以依稀辨认出被毁灭性空袭炸塌的大楼……第二天早上,我前往巨大的广播中心,那种感觉就好像爱丽丝漫游仙境。这个乐队有3把小号、3把长号、4个萨克斯管以及完整的伴奏群……滕普林先生招募了全欧洲最优秀的音乐家!他们正在演奏爵士乐!千真万确,都是些最新的美国歌曲!”
无人在战后遭追究
然而,外界并不十分清楚,不少音乐家与纳粹宣传机器的合作,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如果没有“查理和他的乐队”作为庇护所,他们只能上前线打仗或者冒着轰炸去兵工厂干活。据歌手伊夫琳·库内克回忆:“乐队里混进了犹太人和吉卜赛人,甚至还有共济会成员、同性恋者和共产党员……”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人都是纳粹肃清的对象。
另外,似乎很少有证据表明这支爵士乐队如戈培尔所愿,成功削弱了盟军的士气。施威德勒等人的英语十分流利,可他们从未掌握英美讽刺文化的真谛。一个例证是,乐队曾把录制好的数百张唱片分发到战俘营,其中大部分只听过一次,就被战俘们打成了碎片。
无论如何,作为纳粹宣传机器的一个零件,“查理和他的乐队”生存到了战争结束。档案记载,他们最后一次广播是在1945年4月上旬,彼时,距美国陆军攻占斯图加特,电台被撤退的党卫军炸毁不过几天时间。
在战争结束前的一个星期,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的地堡里举家自杀。相比之下,“查理”乐队的骨干成员,却无一受到盟军通缉或追究。为满足英美占领军的文娱需求,恢复“民间音乐人”身份的卢茨·滕普林,在1945年下半年进行了大量巡回演出,接着又利用攒下的钱,在汉堡开办了一家音乐出版公司。作为顶尖鼓手的弗里茨·布洛克斯皮尔在一处农场躲了几个礼拜,之后便继续演艺生涯,直到1990年撒手人寰。
至于有着浑厚嗓音的卡尔·施威德勒,同样凭借见风使舵的本领逃脱了可能的指控。上世纪50年代初,曾有人见到他在西柏林的一家赌场里做事;1960年,带着一堆悬而未决的谜团,这位昔日的乐队主唱突然携妻子和孩子移民美国,之后便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