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联合多个西方国家力阻巴基斯坦造核武

2016-03-09 14:54 《青年参考》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美国曾联合多个西方国家力阻巴基斯坦造核武

后来的史实基本按照布热津斯基的剧本发展:入侵阿富汗令苏联内外交困,陷入空前孤立;另一方面,西方和以巴基斯坦、沙特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则为阿富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援。受援者当中包括来自沙特的本·拉登,他也算是美国间接支持的对象。

这一时期堪称美巴关系最好的时期,巴基斯坦核计划的快速推进就是明证。1985年,美国国会通过单独针对巴基斯坦核计划的《普雷斯勒修正案》,要求政府每年必须向国会提供美对巴经济和军事援助“不得用于发展核武器”的证词。但白宫此后每年的证词都偏袒巴基斯坦,直到1989年10月——此时,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已经打道回府。

海归科学家立了大功

和许多人的认知不大一致,巴基斯坦并非主动发展核力量。法新社在相关报道中指出,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巴情报部门惊觉印度已开始研制核武器,这使得原本在常规军力上就不占优势,国家被一分为二,失去56%人口和16%领土的巴基斯坦更感觉如坐针毡。在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停火后不久,阿里·布托就在“木尔坦会议”上做出了启动本国核开发的指示。然而,由于技术原因和上文提及的国际压力,相关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反倒是印度,于1974年5月抢先宣布了本国首次核试验的消息。

为了在核力量方面奋起直追,巴基斯坦和当年的中国一样,极力征召游学海外的技术精英回国从事核武器事业。1976年,在布托的重点关照下,巴基斯坦“核武之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曾留学德国、比利时,获得冶金博士学位,当时已在荷兰一家浓缩铀加工厂工作达4年之久)踏上了飞返南亚的航班。

卡迪尔-汗精通多门外语,在回国之前担任这家荷兰工厂的文件和图纸翻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技术资料。这为其回国后从事涉核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成为其后来被荷兰政府通缉的理由:荷兰安全部门指控卡迪尔-汗从工厂里盗取了机密资料,并带走了与该工厂有合同关系的公司的名册。这些指控并非全无道理,卡迪尔-汗也承认自己在工作期间曾和许多合作伙伴有过私下接触,这为其后来从多国获取敏感设备做好了铺垫。

卡迪尔-汗刚一回国,就被任命为“巴基斯坦工程学研究实验室”的领头人。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工程学实验室,正是根据布托的授意建立的核武器研究机构。加之此时恰逢国际环境好转,巴基斯坦的核武器事业开始突破止步不前的局面。1987年,卡迪尔-汗罕见地披露说,他的国家已经拥有了制造原子弹的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印度。他能够有此底气,是因为在此之前3年,巴基斯坦已能提炼高纯度浓缩铀,这是制造核武器的关键一步。

美国曾在印巴两面下注

1998年5月,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终于初试啼声。美国《全球安全在线》网站文章称,西方观察家对当年的6次实验评价较高,巴官方则宣称当量最大的一次是增强型原子弹所为,4次低当量试验则是通过战术核弹头进行的。令人意外的是,对于印度同年的核试验,外界质疑其不够成熟的声音却一直不断。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说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涉核制裁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放松,那么与之对应,为了防止原本和苏联有准同盟关系的印度在援巴抗苏期间制造麻烦,上世纪80年代,美国同样在改善和印度的关系——也就是两面下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印度的核技术,亦和西方的某些供应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无论如何,当美国以核试验为理由对巴基斯坦重开制裁时,却发现后者的核力量木已成舟,再加上通过国际渠道获得的弹道导弹技术,原本处于军事下风的巴基斯坦巧妙地扳回了在地缘竞争中的劣势。此后不久,“9·11”恐怖袭击再次将这两个同床异梦的国家绑到了一起。当数万北约军队兵发阿富汗,为消灭昔日的“反苏斗士”本·拉登而流血时,伊斯兰堡选择站在了华盛顿身边。不过这次,巴基斯坦的作用较80年代明显下降,因为红色帝国的威胁早已成为历史,美国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也开辟了军事基地。

目前,美巴关系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但无论任何一方,都很难完全撕破脸面——如果两国彻底交恶,则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无法展开,巴基斯坦也不愿独自面对和美国关系迅速升温的宿敌印度。有评论人士称,美方此刻抛出这批外交档案,似乎是在暗示,白宫将就对巴政策再度展开调整,这对于伊斯兰堡多半不会是太好的消息。

责任编辑:孙毓熹(QN0039)  作者:楚水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