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中国南海诸岛便不断被外部势力觊觎。20世纪上半叶,强占印度支那的法国和力图武力扩张的日本,在南海的非法活动最为猖獗,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两国甚至因争夺中国西沙群岛而险些爆发战争。
英国怂恿“先下手为强”
1937年初,法国殖民当局派出一名工程师前往西沙群岛,查验那里是否适合建造灯塔和水上飞机基地。紧接着,法国海军少将伊斯塔瓦亲自指挥一艘巡逻船抵达西沙。法国军官实地调查后认为,西沙群岛会被日本用作向南扩张的一个支点,鉴于西沙接近法属印度支那沿岸,法国对此无法容忍。而日本大本营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已明确提出“南洋防卫三角”计划,即夺取并固守香港-马尼拉-新加坡之间的领土与海域。作为“南进战略”的关键一环,南海被日本视为有战略意义的“海上生命线”。
这时,英国也怂恿法国以法属印度支那名义占领西沙群岛。1937年4月,英国派出“先锋”号测量船前往南海,寻找适合建造机场的地方。卢沟桥事变爆发5天前(1937年7月2日),英国空军部报告称,在南沙群岛的两个最大岛屿太平岛和南威岛发现有日本人存在,随后,英国海军部和空军部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同法国合作,以便英国在太平岛或中业岛建造一个机场。
1937年9月,日本海军占领东沙群岛,那里距离香港东南约340公里。稍后,日军在东沙群岛建造了气象站和前哨监听站,引起法英两国进一步的警觉。这时,法国对英国方面的合作提议不置可否,但已准备对西沙群岛实施“保护性”占领。1938年初,日本海军增强了在南海的活动,派出航道测量船确定南海岛屿潜在的军事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怂恿法国人尽快夺取西沙诸岛。3月29日,保大发布“圣旨”,把西沙群岛纳入承天顺化省的“管辖范围”。在保大代表的“请愿”下,总督布雷维尔决定武力占领西沙,但他要等一个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