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仇”俄土:夹在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之间(2)

2016-01-11 13:49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世仇”俄土:夹在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之间

12次俄土战争,沙俄摁着苏丹打

击落俄机事件以后,俄土之间的外交危机极大地刺激了两国民众对对方的敌视情绪,在莫斯科,大量俄罗斯群众用砖石袭击了土耳其大使馆。而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而且由于和俄罗斯国旗类似,荷兰等国的大使馆担心再被波及(由于彼得大帝曾在荷兰学习,俄罗斯国旗和荷兰国旗类似),不得不打出澄清公告。这一“出门左转”也成为这次外交冲突中的小插曲。

俄罗斯和土耳其作为隔黑海相望的两个邻国,其历史关系负担会否导致两国政府“宁硬勿软”,令人关注。在15世纪奥斯曼帝国强盛的时代,南俄草原是土耳其及其附庸的游牧民族如克里米亚汗国骑兵驰骋的疆场,他们不时北上,将斯拉夫人掠为奴隶,贩卖到伊斯坦布尔的奴隶市场。差不多200年里,莫斯科对奥斯曼帝国来说,并不构成什么威胁。

俄罗斯人对土耳其的第一次战略性出击,是在彼得大帝时代。彼得大帝的梦想是在两个方向夺得出海口,一个是波罗的海,一个是黑海。前者的对手是瑞典,后者就是土耳其。1721年,彼得大帝击败了瑞典,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但是在南方,已经走下坡路的土耳其依然让俄罗斯遭遇了挫折,彼得大帝一度差点成为苏丹的俘虏。一个新崛起的国家和一个庞大的帝国之间,尚有鸿沟。

彼得大帝的遗憾,终于在50多年后,由他的儿媳妇、俄罗斯第二位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实现了。依靠苏沃诺夫等名将,通过第五次到第六次俄土战争,女沙皇终于带领俄罗斯帝国获得了黑海的出海口。而且从此,俄土之间的实力对比彻底发生了逆转,只有北方强邻摁住衰落的“欧洲病夫”不断揍,后者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叶卡捷琳娜二世和她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甚至都曾梦想恢复拜占庭帝国,还都君士坦丁堡。

从此到“一战”之间,俄罗斯和土耳其又陆续爆发了几次战争,主战场变成了巴尔干半岛,以斯拉夫人解放者自居的沙俄不断打击土耳其,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家陆续从土耳其统治下独立。

两个基督教国家的保护

讽刺的是,土耳其最终没有被沙俄吞并,恰恰是由于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保护。对于英法来说,扼守黑海海峡的土耳其不可以落入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相反,土耳其的存在,是将俄罗斯的海上力量锁死在黑海,不得进入地中海的保证。正是为了保证土耳其的独立,英法与沙俄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两个基督教国家为了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与另外一个基督教国家交战,最终,沙俄战败。土耳其作为一个弱国的独立地位被保证了。从此以后,直到“二战”,土耳其的利益都是由某个西方世界盟友来保证,从英法到德国到“二战”后的美国。

“一战”当中,土耳其加入德国一方在黑海和高加索地区与俄罗斯对战,在“二战”当中,土耳其一度和德国友好,但后来倒向盟国势力。现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曾有名言,当不知道如何抉择的时候,就和英国人站在同一阵营就对了。总之对土耳其来说,无论是纳粹德国还是美国,都是保障其对抗北方苏联威胁的坚实后盾。1952年,土耳其就加入北约,参加朝鲜战争,并邀请美国在其国境内建立军事基地。由于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引发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进行报复,又导致了古巴导弹危机。

尽管“二战”后土耳其和苏联分属两大阵营,又有历史恩怨。但一方面,奉行凯末尔主义的土耳其,始终坚持一种比较务实的国内国际政策,对于围绕其周边的各种危机如几次中东战争、美伊危机等,土耳其都处于一种比较超然的态度。同时,苏联也明白过去俄土世仇是因为俄罗斯对土耳其压制过度,而冷战中苏联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土耳其是美国的盟友,但不是主要打击对象。所以苏联对土耳其的政策也比较温和。两国间一直比较平稳。土耳其从来不阻止苏联海军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也不介入苏联境内的宗教民族问题。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冷战结束以后。2013年,根据BBC民调,土耳其对俄罗斯持有正面看法的人为30%,负面为40%,虽然负面大于正面,但显然也不是特别不好。

责任编辑:孙毓熹(QN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