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毛泽东混合无情和富有魅力的品格(4)

2016-01-07 15:58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德国前总理:毛泽东具无情和富有魅力的品格

“对于台湾的未来政策来说,经济上的考虑越来越重要。今天,这种考虑对台湾政策的作用要比对美国总统大得多。台湾以一种非同寻常的,鉴于其地理状况也是可以理解的规模,使自己依赖于大陆的中国经济,这有利于和平。”

“即使在今天,台湾的民主制度与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很少相干。台湾的民主制度是由西方的媒体和政客们豢养起来的。首先是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他们想以此来损害北京的共产党人。现在这种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了,因为近15年来美国的二排和三排议员也去北京和上海访问了。他们当然为自己所获得的印象所倾倒。这些印象与他们原先想象的以及访问台湾时人们悄悄地告诉他们的完全不同并且要积极得多。这将推动他们在台湾问题上愿意妥协的进程,时间将有利于大陆的立场。”

关于日本

“日本人虽然理解,自己在亚洲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没有正式表示悔过。”

“我曾和一位日本政治中起过作用的朋友谈论这个题目。这次谈话开始时是讨论美国和日本商定的美日互助条约的补充条款。我向这位日本朋友指出,我认为这项协议是不幸的。我说:‘你们把自己变成了美国一旦同中国发生冲突时的航空母舰,你们如此大规模地武装自己,这不是必须的,谁会攻击你们呢?’他对我的天真大吃一惊,说当然是中国有可能发动攻击。我接着问他:‘中国皇帝最近一次派兵到日本是什么时候?’他只是说:‘你赢了。’但我没有使他信服。他害怕中国。日本的政治阶层今天仍然认为,中国可能攻击他们。“日本人过去没有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没有摆脱他们那种民族利己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日本在东亚是最受质疑的大国。特别是朝鲜人不信任日本。日本人还没有理解到,他们自己把所有的邻国都变成了敌人。他们要对自己的被孤立承担主要责任,而不应责难中国人。对这一点,他们还一直没有认识到。”

“日本文化的大部分--从陶瓷和文字,一直到建筑、园艺、绘画和佛教--来自古代中国,部分是经过朝鲜半岛传过来的。早在公元600年,佛教就被宣布为日本的国教。后来日本接受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即中央集权制的官吏国家。说影响范围,那是符合实际的,但势力范围这个说法太过分了。日本人没有去中国磕头,但文化的影响不应低估。没有4000年中国文化的发展,就谈不上日本的文化。”

“今天的文化差异将让位于共同的文化根基。这个根基无比强大地源自中国,而不是日本。因此,许多日本知识分子感到自己在中国面前,文化上处于劣势,不过他们不乐意公开承认这一点。知道90年代,日本人以自己在经济上的优越感弥补了这一文化上的自卑感。今天这已不再起作用了。也许会有一天,日本人会认为,强调自己在文化上接近中国是有利的。”

关于印度

“不应当过高估计印度的民主制度,那不过是上层的民主制度,讲英语的也只有上层。印度有十八九中语言都是官方语言。如果一个政府没有能力使人们学会读书写字,这种民主制度有什么用?中国文盲占人口11%,而印度占40%.印度的法律制度还有一个对立面,就是泛滥成灾的官僚机制,因而印度是很难治理的。此外,还有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的敌对。它不仅在克什米尔,而且在印度本身都起作用。”

“直到21世纪初,印度人和中国人既非朋友,也非敌人。通过其经济参与全球化,他们被迫进行合作。”

“印度的发展比中国大约落后10-15年。从新德里机场出来,人们感受到身处于一部历史片里。出租汽车像是30年代的。新德里几乎没有高楼,见到的西方现代汽车要少得多。基础设施处于一种可怜的状态。虽然印度喜欢把自己描绘成时信息技术国家,实际上只有一些‘高新技术小岛’。印度有将近11亿的人口,拥有的手机却比中国少10倍。我的印象,印度是一大片五彩缤纷的混乱,而中国有相对的秩序。第一眼看上去,中国是我更愿意投资的国家。尽管印度同中国不同,它从英国人那里接过了一个起作用的法律体系。当然,印度人向世界开放比中国晚了整整十年。1991年,印度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印度政府是被迫让外国投资者进入本国的。”

“印度迄今只能以电脑工业的高新技术让基地出众,而中国已在几乎所有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今天中国已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主要出口原料:铁砂和矿石、普通塑料和海产品。中国主要供应电子产品。印度和中国是否会成为相互补充的市场,现在难以估计。但不能排除,对印度的未来而言,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可能比同美国的军事合作更为重要。”

责任编辑:孙毓熹(QN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