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28日电 题:第12万列鸣笛发车!中欧班列书写亚欧互联互通新篇章
丝路贯东西,班列连山海。
11月28日12时13分,成都国际铁路港。满载55个集装箱的X8086次中欧班列鸣笛启程,驶向波兰马拉舍维奇。至此,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2万列,发送货值超4900亿美元,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最初“试运行”到如今累计开行突破12万列,从几条试点通道到基本覆盖亚欧全境,一列列中欧班列奔跑在钢铁大动脉上,串联起了产业链、供应链,也见证着中国同沿线国家携手发展的崭新篇章。
通道更广——
通道越织越密、网络越拉越宽,是中欧班列跑出“新速度”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境内,94条时速120公里图定线路纵横西、中、东三大通道,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六大口岸出入;在中国境外,北、中、南三线并行发展,为沿线国家开拓新市场、融入新通道提供了更多选项。
铁海、铁公多式联运蓬勃发展,东接东亚、东南亚,西达波罗的海、黑海,“畅通高效、多向延伸”的通道格局日益成熟,为中欧班列扩大开行、提升密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6个国家232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一条条“钢铁纽带”把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拉越大。
效能更高——
通道联得起来,更要运得好、用得好。
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欧班列运输组织持续创新。时速120公里班列最大编组增至55辆、牵引质量达3000吨,运力提升10%。
通关更快捷。95306“数字口岸”系统与“铁路快通”模式协同发力,通关时间从半天缩短至30分钟内,最快仅需几分钟。口岸通关实现“即到即报、即报即放”。
集结中心作用凸显。全国14个集结中心开行班列占比达87%,推动“点到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国铁集团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与境外铁路、物流、港口、货代企业深化务实合作。
服务更优——
随着专业化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中欧班列运送的货物品类已拓展到53个门类、5万多种商品,汽车汽配、机械设备、电子电气等高附加值货物成为主要货源。依托技术标准和运力组织创新,铁路部门成功解决新能源汽车和消费型锂电池铁路运输安全难题,让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光伏产品等中国制造“新三样”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
“以前我们的智能电表用海运‘漂洋过海’到欧洲,需要60多天;现在通过中欧班列只需要30天左右,为企业赢得了时间和发货效率。”成都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搭乘”中欧班列将一块块智能电表送至欧洲各国。
带动更强——
中欧班列不仅畅通物流,更激活经济。
内陆地区借力出海,产业集聚效应显现。重庆外向型产业年均增长约30%;西安吸引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西迁。
远在波兰罗兹的TCL加工厂,与成都生产基地形成了紧密的跨洲协作。当地工人对来自成都的核心组件进行高效组装,一条连接中欧的电视机供应链条就此高效运转。
波兰边境小城马拉舍维奇跃升为欧盟物流枢纽;德国杜伊斯堡因中欧班列吸引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万个。“班列+超市”等新业态惠及民生,西班牙红酒、荷兰奶酪、中国智能家电走进千家万户。
声声汽笛,催动着“钢铁丝路”的强劲脉动;滚滚车轮,丈量着中国与世界同频共振的深度。这条钢铁动脉,跳动着开放与共赢的时代脉搏,为亚欧大陆的共同繁荣注入不竭动力。
新华社成都11月28日电 题:第12万列鸣笛发车!中欧班列书写亚欧互联互通新篇章
丝路贯东西,班列连山海。
11月28日12时13分,成都国际铁路港。满载55个集装箱的X8086次中欧班列鸣笛启程,驶向波兰马拉舍维奇。至此,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2万列,发送货值超4900亿美元,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最初“试运行”到如今累计开行突破12万列,从几条试点通道到基本覆盖亚欧全境,一列列中欧班列奔跑在钢铁大动脉上,串联起了产业链、供应链,也见证着中国同沿线国家携手发展的崭新篇章。
通道更广——
通道越织越密、网络越拉越宽,是中欧班列跑出“新速度”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境内,94条时速120公里图定线路纵横西、中、东三大通道,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六大口岸出入;在中国境外,北、中、南三线并行发展,为沿线国家开拓新市场、融入新通道提供了更多选项。
铁海、铁公多式联运蓬勃发展,东接东亚、东南亚,西达波罗的海、黑海,“畅通高效、多向延伸”的通道格局日益成熟,为中欧班列扩大开行、提升密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6个国家232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一条条“钢铁纽带”把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拉越大。
效能更高——
通道联得起来,更要运得好、用得好。
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欧班列运输组织持续创新。时速120公里班列最大编组增至55辆、牵引质量达3000吨,运力提升10%。
通关更快捷。95306“数字口岸”系统与“铁路快通”模式协同发力,通关时间从半天缩短至30分钟内,最快仅需几分钟。口岸通关实现“即到即报、即报即放”。
集结中心作用凸显。全国14个集结中心开行班列占比达87%,推动“点到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国铁集团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与境外铁路、物流、港口、货代企业深化务实合作。
服务更优——
随着专业化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中欧班列运送的货物品类已拓展到53个门类、5万多种商品,汽车汽配、机械设备、电子电气等高附加值货物成为主要货源。依托技术标准和运力组织创新,铁路部门成功解决新能源汽车和消费型锂电池铁路运输安全难题,让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光伏产品等中国制造“新三样”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
“以前我们的智能电表用海运‘漂洋过海’到欧洲,需要60多天;现在通过中欧班列只需要30天左右,为企业赢得了时间和发货效率。”成都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搭乘”中欧班列将一块块智能电表送至欧洲各国。
带动更强——
中欧班列不仅畅通物流,更激活经济。
内陆地区借力出海,产业集聚效应显现。重庆外向型产业年均增长约30%;西安吸引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西迁。
远在波兰罗兹的TCL加工厂,与成都生产基地形成了紧密的跨洲协作。当地工人对来自成都的核心组件进行高效组装,一条连接中欧的电视机供应链条就此高效运转。
波兰边境小城马拉舍维奇跃升为欧盟物流枢纽;德国杜伊斯堡因中欧班列吸引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万个。“班列+超市”等新业态惠及民生,西班牙红酒、荷兰奶酪、中国智能家电走进千家万户。
声声汽笛,催动着“钢铁丝路”的强劲脉动;滚滚车轮,丈量着中国与世界同频共振的深度。这条钢铁动脉,跳动着开放与共赢的时代脉搏,为亚欧大陆的共同繁荣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