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0月23日报道,曾被称为“一亿中产”的日本社会因泡沫经济崩溃,经济陷入停滞、非正规就业扩张,正走向一个愈发不平等的社会。日本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在2023年降至410万日元(约合2.7万美元),而在1993年曾达到550万日元。
另一方面,基于初次收入的基尼系数(数值越接近1越不平等)自1981年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0.570,成为仅次于2014年的史上第二高。基于二次收入(再分配收入)的基尼系数自1999年以来基本保持平稳。虽然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进行的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差距的扩大,但阶层固化问题已经非常严峻。
过去二十年间,日本非正式员工的工资一直保持在正式员工的60%至70%左右,就业形式不同导致的工资差距几乎没有缩小。
非正规就业如今占日本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也影响了家庭成员生活在贫困线(收入中位数的一半)以下的比例,即相对贫困率。日本的相对贫困率为15.4%,在七国集团(G7)中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
单亲家庭的相对贫困率尤其高,达到44.5%,许多单亲母亲都是非正式员工,难以获得稳定收入。正式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加剧贫富分化,还通过教育和就业机会差异形成了超越代际的结构性不平等。
在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新阶层的存在感正在上升。早稻田大学人类科学学术院教授桥本健二将当代日本社会划分为5个阶级。他将兼职家庭主妇之外的非正式劳动者归类为“底层阶级”,因为他们的平均年收入最低。“底层阶级”的人数高达890万,占就业人口的13.9%。
根据桥本教授等人对居住在东京、名古屋和京阪神都市圈的20至69岁人群进行的调查,“底层阶级”的平均年收入为216万日元,仅为正式劳动者的四成左右。这一群体中男性未婚率高达74.5%,凸显出他们无力承担育儿和组建家庭重担的现实。
桥本教授警告说:“由于‘底层阶级’的工资无法负担生育下一代劳动力的成本,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社会将岌岌可危。”可以说,当代日本劳动力市场建立在以“底层阶级”存在为前提的互补关系之上。政府设定了将最低时薪提高到1500日元的目标,但桥本教授指出:“依靠低薪非正式员工来获取利润的公司将难以为继。”
从企业活动来看,企业的留存收益持续增长。截至2024财年末,留存收益已达638万亿日元,连续13年创新高。自1960财年以来,股息增长了约132倍,自2015年《公司治理准则》实施以来,企业股东回报率也迅速提升。
与此同时,劳动分配率(指利润及其他支出中用于人工成本的比例)在2024财年降至64.2%,且下降趋势已经持续数年。由此可见,企业利润分配偏向股东,而非劳动者。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0月23日报道,曾被称为“一亿中产”的日本社会因泡沫经济崩溃,经济陷入停滞、非正规就业扩张,正走向一个愈发不平等的社会。日本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在2023年降至410万日元(约合2.7万美元),而在1993年曾达到550万日元。
另一方面,基于初次收入的基尼系数(数值越接近1越不平等)自1981年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0.570,成为仅次于2014年的史上第二高。基于二次收入(再分配收入)的基尼系数自1999年以来基本保持平稳。虽然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进行的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差距的扩大,但阶层固化问题已经非常严峻。
过去二十年间,日本非正式员工的工资一直保持在正式员工的60%至70%左右,就业形式不同导致的工资差距几乎没有缩小。
非正规就业如今占日本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也影响了家庭成员生活在贫困线(收入中位数的一半)以下的比例,即相对贫困率。日本的相对贫困率为15.4%,在七国集团(G7)中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
单亲家庭的相对贫困率尤其高,达到44.5%,许多单亲母亲都是非正式员工,难以获得稳定收入。正式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加剧贫富分化,还通过教育和就业机会差异形成了超越代际的结构性不平等。
在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新阶层的存在感正在上升。早稻田大学人类科学学术院教授桥本健二将当代日本社会划分为5个阶级。他将兼职家庭主妇之外的非正式劳动者归类为“底层阶级”,因为他们的平均年收入最低。“底层阶级”的人数高达890万,占就业人口的13.9%。
根据桥本教授等人对居住在东京、名古屋和京阪神都市圈的20至69岁人群进行的调查,“底层阶级”的平均年收入为216万日元,仅为正式劳动者的四成左右。这一群体中男性未婚率高达74.5%,凸显出他们无力承担育儿和组建家庭重担的现实。
桥本教授警告说:“由于‘底层阶级’的工资无法负担生育下一代劳动力的成本,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社会将岌岌可危。”可以说,当代日本劳动力市场建立在以“底层阶级”存在为前提的互补关系之上。政府设定了将最低时薪提高到1500日元的目标,但桥本教授指出:“依靠低薪非正式员工来获取利润的公司将难以为继。”
从企业活动来看,企业的留存收益持续增长。截至2024财年末,留存收益已达638万亿日元,连续13年创新高。自1960财年以来,股息增长了约132倍,自2015年《公司治理准则》实施以来,企业股东回报率也迅速提升。
与此同时,劳动分配率(指利润及其他支出中用于人工成本的比例)在2024财年降至64.2%,且下降趋势已经持续数年。由此可见,企业利润分配偏向股东,而非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