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反思 名誉扫地的布莱尔却仍在为自己辩护
约翰·齐尔考特爵士在报告发布会上
伊拉克战争结束至今已有13年时间,英国这份迟来的调查报告不仅是要澄清战争真相,给英国民众一个交代。英国刚刚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让英国从与欧洲大陆各国的纠纷中脱离出来,此次检讨伊拉克战争,实际上是英国对二战后建立起的英美特殊关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这种关系进行反思。
伊拉克战争中,英国是欧洲各国中最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的国家,而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则不愿配合美国出兵。德法两国思想界更是在哈贝马斯和德里达的带动下,发起了一场“核心欧洲”大讨论,强调欧洲应重拾欧洲的价值观,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正是在这次战争中,英国和德国、法国在外交政策上开始背道而驰,与此同时,英国民众大都反对卷入这次战争,也让英国社会开始对一味跟随美国的政策产生了质疑。英国此番公布伊战调查报告,正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卷入悲剧。
而13年前做出参战决定的布莱尔却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做出进攻伊拉克的决定是他10年首相任期内“最痛苦和最艰难”的决定。他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希望未来的领导人能从这样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然而他并没忘记为自己辩护:“如果我再次处于同一位置,获得同样信息,我会做出同样决定,因为那时我的决定显然正确。”
事实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调查报告指出,在发动伊战的8个月前,有关英国是否参战的问题还未经过内阁和议会讨论批准,布莱尔已在一份备忘录中告诉美国总统小布什:“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这说明,英国政府的眼中,看到的只有政治利益,为了政治利益就可以罔顾一切。但是14年后迟迟而来的调查报告,让追随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布莱尔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此时小布什正在大西洋另一端骑山地车庆祝生日,表示“还没有机会阅读”这份报告。
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太阳报》在社论写道:“为了不让自己精神错乱,他(布莱尔)还是得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因为他加入乔治·布什攻击伊拉克的行动,而更好和更安全。这是巨大的幻觉。”
英国媒体不留情面地重批这位前工党首相。布莱尔曾三度任首相,但在2007年因伊拉克政局混乱陷入教派暴力冲突而下台,名誉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