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世纪韩国为何向西德大量输出劳工?(2)

2016-03-01 16:07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解读:上世纪韩国为何向西德大量输出劳工?

总统感动得落泪

与矿工相比,韩国向西德输出护士的历史更早。1953年,在韩国传教的德国神父法比安·丹姆从韩国一所高校挑选30名女毕业生,送到西德医院专修护士专业,取得资质后进入当地医院工作。1960年,西德杜塞尔多夫医科大学面临严重的护士短缺,在该校深造的韩国研究生李宗秀自告奋勇,从韩国护校选来两名毕业生,她们的能力获得校方肯定,韩国护士的名气从此传开。1965年7月,李宗秀与西德美因茨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医生李秀吉(韩国人)共同创立“韩国难民救济会”,帮助斡旋韩国护士在西德谋职。韩国保健社会部对此给以支持。1966年4月28日,由韩国政府招募的首批128名护士抵达西德。

1969年8月,韩国海外开发公社与西德医院协会签订《韩德政府间派遣护士协定》,规定韩国护士工作时间为每周46小时(1974年改为每周42小时)。但据1966年外派的护士姜美子说,她们每天工作在9小时以上,休息时间通常得不到保证。以1972年为基准,韩国外派的未婚女护士月薪为281.50马克,已婚女性但不带子女的可领取355.50马克,只带一名子女的可领取400马克。

由于传说要在西德医院里承担清洗尸体的工作,韩国护士都产生过心理波动。1966年去西德的首批韩国护士就有不少偷渡到美国和加拿大,1969年又有231名韩国护士偷渡到第三国。大批护士外逃还导致1975-1976年韩国实际派到西德的护士仅有465人,护士助理73人。尽管韩国护士工作努力,但由于偷渡造成的恶劣影响以及西德女性开始青睐这一职业,1978年,最后一批78名韩国护士离开西德,韩国外派护士的历史宣告结束。

通过对外派遣矿工和护士,韩国赚取了大量外汇。韩国矿工往往将收入的8成寄回家,不仅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外汇,还激发了韩国国民“克己精进”的热情,成为创造“汉江经济奇迹”的巨大精神动力。据统计,1965-1967年劳务外汇收入分别占韩国外贸额的1.6%、1.9%和1.8%。韩国向西德派遣的矿工和护士中,60%的人选择留在西德或移民北美,对海外韩国社会的形成也有着巨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底,韩国总统朴正熙与夫人陆英修访问西德,他们特意去鲁尔煤矿看望韩国矿工和护士,大家齐声唱起韩国国歌。朴正熙动情地流下热泪,他向在场的同胞说:“诸位矿工和护士,你们为了家人,远离故乡和祖国来到西德,心里肯定充满着痛苦和孤独,但家人和国家都为你们感到自豪……”

 

责任编辑:孙毓熹(QN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