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英国王室如何斩断“纳粹黑历史”

2016-02-29 15:31 齐鲁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二战中英国王室如何斩断“纳粹黑历史”

找个德国人当英王

有道是“亲不亲故乡人”。如果单从血缘论起来,英国王室“亲德”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家原本就是如假包换的德国人。

在二战最艰苦的那段岁月里,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给民众打气,号称“英国从未被征服过。”然而遍翻历史,被汹涌而来的一拨又一拨大陆民族征服从来都是这个岛国的宿命。11世纪的诺曼征服为英国带去了严格的贵族制度,从那时起,为了保证征服者“血统的纯洁性”,坚持与当地土著不通婚而与生活在大陆的本家通婚,就成了英国王室的习俗。此种怪诞习俗的高潮情节发生于1714年,这一年英国安娜女王逝世,由于没有留下后嗣,选谁当国王一下子成了大问题。本来,拜各国王室数百年的通婚所赐,英王散布在欧洲各地的亲戚挺多,选择面也挺广,但由于吸取了光荣革命的教训,大臣们决定一定要选一位新教徒国王。于是安娜的表兄、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之子乔治·路德维希·冯·汉诺威公爵被邀请到英国即位,史称乔治一世。这就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开始,也是英国王室日耳曼血统的开始。

乔治一世风度翩翩、信奉新教、很有贵族修养,唯一的缺点就是对英国太不感冒了。他在位13年都不曾将英语学通。由于对英语的掌握非常有限,这位“英国国王”与大臣都是用法语交流,他很少参加内阁会议,甚至很少住在英国,而是依旧在汉诺威当他的公爵。这么一个甩手掌柜,却有助于英国“虚君立宪”制度的成长,不过英国王室的德国根基由此却越扎越深。此后的乔治二世、三世、四世,都是保持着迎娶德国公主做皇后的习俗。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汉诺威王朝第五代传人、大名鼎鼎的维多利亚女王,这位英国最鼎盛时代的女王嫁给了她的德国表哥阿尔伯特王子。英国王室由此换了另一个更德国范儿的名字,叫“萨克森-科堡-哥塔王朝”。

按说,英国人本来也没把王室一家的“德国范儿”当回事儿,王室本身更是以自身的日耳曼血统为傲,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英国在一战中惨重的损失让仇德情绪蔓延全岛,人们痛恨所有带有德国印记的东西,甚至连香肠犬都因为原产自德国而经常遭受路人虐待。在这种背景下,王室再保留一个德国人的名字就显得十分不合时宜,于是在位的乔治五世不得不下令将王室的姓改为本土化的“温莎”,在英国延续至今的“温莎王朝”至此开始。通过这种文字游戏,出身德国的英国王室总算避免了一战中的尴尬。

责任编辑:孙毓熹(QN0039)  作者: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