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日本毒奶粉事件:一年内130名婴儿夭折

2016-02-26 13:31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50年前日本毒奶粉事件:一年内130名婴儿夭折

“日本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是‘发展主义’主导下的结果。”长期从事日本食品安全研究的香港大学学者潘杰说,日本在战后整个发展的主导思想是“发展主义”。1945年到1970年可以算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就是“产业优先”,发展重型的化学工业,这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土地流失,变成了企业用地,人口向城市集中。“一列火车一列火车拉着劳动力去城里工作”,这就需要更多的食品供给,因此要发展工业化、化学化的农业——这也意味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难以避免。

如果列举出当时日本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这将是一份长长的清单。除了森永事件,日本50年代由于含镉稻米引发的“痛痛病”、含汞鱼贝导致的“水俣病”世界闻名,60年代的米糠油事件给无数家庭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而对于森永这样的大企业,当时的政府往往采取偏袒的态度。

在这种环境下,民间力量的觉醒,成为日本走出食品安全困境的关键因素。

峰回路转

翻开“全协”负责人冈崎哲夫的履历,可以看到这位后来被编入日本《现代人物事典》的维权领袖出生于1920年1月9日,即日本大正九年。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大正时期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生活、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1920年代之后,(日本)中间阶级慢慢扩大,一方面是人数,一方面是所谓‘中流意识’,他们会要求在社会各个方面有主体的参与,包括安全食品的获得。”潘杰说。

冈崎哲夫青年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文学家,他爱好历史、哲学、中国的唐诗和欧洲的古典音乐。然而,在早稻田大学读政治经济学时,他被日本政府强征至中国东北的虎头要塞服役,成了一名侵华日军。战后,他在回忆录中对当时日本的疯狂,以及中国遭到的灾难都有过深刻的反思。

应该说,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这样一批具有主体意识的民间力量,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为直接的影响是一批消费者维权团体的出现。例如,1949年12月,关西主妇联合会成立,其活动重点是降低物价、驱逐黑市。在大阪,由于正常价钱在40日元的牛肉,卖到了250日元,当地主妇会发起“不买牛肉运动”,要求牛肉降价,否则便不买。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57年2月26日,“全国消费者团体联络会”在东京召集主办了“全国消费者大会”,并发表了《消费者宣言》。从六十年代开始,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日本还涌现了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运动,如“生活者运动”、“有机农业实践”、“消费者与生产者经济合作运动”等等。1966年,日本消费者协会正式设立。同年,由于对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担忧,日本冈山县成立了“冈山药害对策协会”,以救援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受害者。冈崎哲夫等几位家长马上找上门来。在他们的推动下,冈山县对35名森永奶粉的受害儿童进行了身体检查。结果显示,这些受害儿童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随即,大阪大学的丸山教授开始追踪调查,196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丸山报告”,证实了毒奶与后遗症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轩然大波。同一年,日本颁布了第一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这意味着日本开始将重心从发展主义转移到对消费者的保护上。

责任编辑:孙毓熹(QN0039)  作者:周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