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基纳法索酒店遇袭至少20人死亡

2016-01-17 02:4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布基纳法索酒店遇袭至少20人死亡

1月15日,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法国士兵在遭遇武装人员袭击的酒店附近执勤。

人们在遭遇武装人员袭击的酒店附近救助伤者。新华社/法新  

综合新华社报道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的一家酒店15日晚遭遇武装人员袭击,造成至少2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武装人员劫持人质后龟缩在酒店内,与安全部队进行对峙。安全部队发动强攻,126名人质获救,解救行动已经结束,3名恐怖分子被打死。

另有布基纳法索安全部门官员说,袭击事件造成酒店内23人死亡,这些遇难者来自18个国家。

开枪扫射劫持人质

当地时间15日晚7时30分左右,多名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袭击了瓦加杜古的辉煌酒店,他们在酒店入口处纵火,而后朝对面一家餐馆扫射,打死打伤多人后,在酒店内劫持多名人质,与安全部队对峙。

餐馆服务生维塔尔·努纳永告诉法新社记者:“餐馆刚开门不久,顾客只有几个人,我们正准备上菜,这时我们听到枪声传来……我看到3名男子朝天空开枪。”努纳永说,他看到这3名男子缠着阿拉伯式头巾。他说:“许多人四散逃命。袭击者纵火焚烧车辆,他们站在酒店门口朝我们餐馆开枪,然后在酒店大厅纵火。”

其他目击者也证实,袭击者肤色较浅,长相像阿拉伯人,人数大概在3至4人。他们与安全部队一度交火,后龟缩至酒店内。

路透社报道,遇袭酒店常被联合国工作人员和西方人光顾,袭击可能针对外国人。一名受伤的欧洲女子说,袭击者似乎只针对白人。

安全部队强攻解救人质

布基纳法索安全部队包围酒店后发动强攻,法国、美国特种部队也参加了救援行动。

布基纳法索通信部长雷米·丹吉努稍后证实,该国安全部队在法国特种部队支援下展开突袭。美联社报道,驻扎在马里的法国部队当天深夜赶到布基纳法索,增援突袭行动。

布基纳法索安全部门官员16日表示,针对恐怖分子袭击酒店的人质解救行动已经结束,袭击事件造成至少20人死亡,126名人质获救,其中33人受伤。

中国驻马里大使馆16日向新华社证实,有两名中国公民已经从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一家遭受武装分子袭击的酒店被救出,安然无恙。这两名中国公民是马里一家中国公司的员工。发生袭击事件时,两人正在瓦加杜古出差。

另据报道,15日晚到16日早晨6时,瓦加杜古实施宵禁。

“基地”分支认领袭击

袭击事件发生后,“圣战”网站用阿拉伯语声称,“基地”组织北非分支机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成员制造了这起袭击事件。

“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原名为“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恐怖组织,2006年与“基地”组织正式结盟,成为“基地”组织的一个分支。近年来该组织在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等国策划实施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它已被美国和欧盟列入恐怖组织名单。

“基地”组织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近年来在非洲地区肆虐,使当地恐怖威胁愈加严重。“基地”组织目前主要活动地萨赫勒地区就包括布基纳法索部分区域。2015年7月,时任布基纳法索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扎格雷说,布基纳法索面临极端组织的恐怖威胁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对奥地利夫妇遭绑架

布基纳法索安全部门官员16日说,一对奥地利夫妇15日晚在布基纳法索北部遭不明身份歹徒绑架。

消息称,遭绑架的是一名奥地利籍医生和他的妻子,绑架地点位于布基纳法索北部邻近布基纳法索和马里边境地区的巴拉布莱。目前,尚不清楚这起绑架案是否与酒店袭击案有关。

分析

全球恐袭“红灯”频闪原因何在

分析人士认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多个地区接连发生重大恐怖袭击事件,表明恐怖威胁正加速向全球各地蔓延,各国必须在反恐问题上放弃双重标准,尽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彻底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非洲沦为“重灾区”

短短两个月来发生多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袭击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非洲。

西方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2015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中指出,2015年,世界五大恐怖组织中有四个在非洲发动过恐怖袭击,其中三个组织的大本营就在非洲。

喀麦隆政治分析人士穆萨认为,造成非洲恐怖活动猖獗的原因有很多:非洲国家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没有足够财力来防范和打击恐怖组织;许多非洲国家间的陆地边境检查不严,使得非法武器容易从一国走私到另一国,恐怖分子也容易越境发动袭击;非洲国家大多失业率高,导致不少贫困人口受到蛊惑而加入恐怖组织。

以布基纳法索为例,该国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地处内陆,资源贫乏,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自1960年独立以来,布基纳法索多次发生政变,其中最近一次发生在去年9月。

另外,西亚北非长期战乱也成为影响非洲安全形势的一大不稳定因素,许多武器装备从利比亚等国流入其他非洲国家。而非洲一些本土恐怖组织也通过与“伊斯兰国”“基地”等国际恐怖组织联手,获得了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增强了制造恐怖袭击的能力。

恐袭呈现新特点

专家认为,从最近全球各地发生的恐怖袭击看,有两个新特点值得关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怖学院副教授吴绍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首先,国际恐怖活动呈现出扩大化、零散化趋势,之前主要集中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中东国家,但目前已蔓延至马里、土耳其、印尼、法国和美国等全球各地。

尤其是“伊斯兰国”,其势力此前主要集中在中东,但在巴黎恐袭后,国际社会加大了对它的打击力度,导致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地盘被压缩,人员被打散,迫使它向世界其他地区转移和扩张力量。

其次,“基地”组织的力量正在复苏。最近几年,国际反恐主要聚焦于“伊斯兰国”,但去年11月制造马里恐怖袭击的“纳赛尔主义独立运动”自称效忠于“基地”组织,此次布基纳法索恐怖袭击的凶手据信也是“基地”组织分支。

吴绍忠认为,自2011年“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被击毙后,“基地”组织就处于一种蛰伏状态,但从去年开始,由“基地”及其分支策划的恐怖活动逐渐增多。由此推断,经过多年休整后,“基地”组织实力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今后其策划的恐怖袭击活动可能会进一步增多。

世界当如何应对

恐怖主义威胁在全球加剧,原因何在?

吴绍忠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下,宗教极端思想不断蔓延,为恐怖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社会对恐怖组织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持双重标准,将反恐视为实现本国战略和利益的一种手段,导致国际社会在反恐上无法形成合力。

吴绍忠说,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面对日益猖獗的恐怖组织,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系统性措施,从源头上铲除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土壤。

第一,各国要积极努力,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格局。

第二,各国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民众落后的思想观念,杜绝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

第三,要帮助外来移民等社会底层群体快速融入主流社会,防止民众对现状的怨恨和不满积聚为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创造条件。

新华社记者赵卓昀闫亮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