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叙利亚收复老城阿勒颇战事的打响,“和阿勒颇站在一起”的口号被越来越多西方媒体引用,形成一股针对叙利亚政府的网络浪潮。然而,有心人士发现,发起“和阿勒颇站在一起”口号的两位所谓“芝加哥母亲”实际上并不普通:一人曾运作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为美国竞选活动筹款融资,另一人则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旗下社交媒体经理。
一场网络运动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今年10月刊文,讲述两名“芝加哥母亲”设立“和阿勒颇站在一起”关注话题的心路历程。
贝姬·卡罗尔和温迪·威顿说,她们“受够了沉默”,必须发声让民众认识到阿勒颇的困境。发生在阿勒颇的无区别滥炸,令那里的医疗机构屡屡受损,儿童死伤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决定是时候行动了,”卡罗尔和威顿说,“(设立‘和阿勒颇站在一起’的话题)能让所有关心的人成为这场活动的一分子。”她们关注的阿勒颇位于叙利亚北部,曾是叙利亚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其地位可与首都大马士革比肩。
动机并不简单
随着阿勒颇战事的推进,“和阿勒颇站在一起”收割大量粉丝,也引燃网民对叙利亚政府军和俄罗斯在叙军事行动的愤恨。
然而,作为“和阿勒颇站在一起”的源头,有心人士发现,这两个母亲并非那么简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8日报道,卡罗尔不仅负责“C战略”公司,深谙公共事务运作,在公司主页上更被介绍为“奥巴马2008年总统选举女性支持者全国负责人”和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芝加哥勇往直前”负责人。在前任奥巴马白宫办公厅主任伊曼纽尔连任芝加哥市长的竞选中,“芝加哥勇往直前”为其筹得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资金。
至于威顿,则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芝加哥地区的社交媒体经理。在叙利亚问题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存在与美国其他主流媒体相同的敌视与偏见,频频针对叙利亚政府军和俄罗斯。另一方面,实际情况也并非一些“和阿勒颇站在一起”支持者所宣称。“卫星”通讯社报道,阿勒颇战事确实造成一些平民伤亡,但西方推手和媒体对此大肆扭曲抹黑。比如,独立媒体人和观察人士对一些阿勒颇战事的追查就发现,一些图片根本不是在阿勒颇拍摄,而是“借用”了加沙地带的图片文件。 陈立希(新华社特稿)
右图:12月18日,在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市吉卜林临时安置点,一名从反政府武装控制区撤出的儿童扛着一卷垫子,这个冬天不好过。新华社发
阿勒颇不是叙利亚危机的终点
叙利亚政府军于12月12日收复反对派武装占领的阿勒颇东部98%的地区。13日相关各方达成协议,反对派武装残余撤离占据的最后据点,叙政府军完全夺回了叙第二大城市的控制权。大批民众走上街头载歌载舞,热烈庆贺,理所当然。这是巴沙尔政权在历时近6年的内战中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标志叙合法政府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站稳脚跟,由守转攻,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美西方及部分地区国家推翻巴沙尔政权的图谋受挫;叙战场格局出现重要转折。
然而,收复阿勒颇并不是叙危机的终结。对此,巴沙尔总统头脑清醒。12月8日,他强调:在阿勒颇我们确实能胜利,但并不意味着叙利亚内战会很快结束。当下在叙除了政府军及其支持者外,主要还有如下力量:伊斯兰国、征服阵线等极端恐怖组织;美及部分地区国家支持的所谓温和反对派武装;美国支持的库尔德人武装;土耳其的一个师。伊斯兰国盘踞在拉卡地区,以库尔德人武装为主的民主军正在美国的支持下围攻拉卡。第一阶段是围而不攻。伊斯兰国在阿勒颇战斗最激烈时,于12月11日突然占据叙中部古城巴尔米拉。据悉,在伊拉克政府军和其它力量的围攻下,部分困守摩苏尔的伊斯兰国武装力量撤到叙利亚。叙政府军今年3月收复的古城巴尔米拉被伊斯兰国武装重新占领,既反映了伊斯兰国还拥有相当的力量;也表明政府军兵力的不足。此外,原占领阿勒颇的反对派武装力量残余是撤出去了,而不是投降或被歼灭。这些势力还将继续兴风作浪。
更为严重的是,美及部分地区国家没有改变对叙政策,不会听任政府军在俄罗斯和伊朗等外部势力的支持下全部收复失地,重新控制整个国家。政府军在阿勒颇节节取胜时,美西方在安理会两次提出决议草案,要求在阿勒颇设置禁飞区或要求停火,就是要阻扰政府军收复阿勒颇。两次均遭俄否决。美还高调推动民主军围攻拉卡地区进行牵制,并派200名美特种兵协助。12月10日美防长宣布,将加派200名美军赴叙。至少,美国现政府迄今没有放弃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既定政策,还在继续支持叙反政府武装。至于特朗普执政后采取什么样的对叙政策,人们还不得而知。长期以来,美方认为保持叙利亚战乱对美有利,估计美新一届政府也不会颠覆性的改变对叙政策。
人们可能会重启危机政治解决进程,叙政府因收复了阿勒颇,处于更有利的谈判地位,但有鉴于有关各方分歧严重,谈判很可能会旷日持久或再次夭折。叙危机恐怕不会很快结束。
安惠侯(中国前驻埃及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