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组织“伊斯兰国”16日宣称,法国尼斯袭击案是这一组织的“战士”所为。
不过,法国政府至今没有发现袭击者穆罕默德·布莱勒与恐怖或极端组织有关联。布莱勒的亲属也表示,他有酗酒、吸毒等恶习,不是真正的教徒。
按照法国官员的说法,布莱勒可能短时间内“迅速”被极端思想洗脑。
“伊斯兰国”当天通过支持这一组织的媒体阿马克新闻社认领尼斯袭击,把袭击者称作“战士”。但是,初步调查显示,除有一些不重的犯罪记录,布莱勒与恐怖或极端组织没有关联,先前也没有极端言行,不在法国情报部门的监控名单上。
布莱勒现年31岁,出生在突尼斯,居住在尼斯郊区,职业是卡车货运司机。他已经结婚,有3个孩子,事发前与妻子闹离婚。
按照邻居们的说法,布莱勒平时沉默寡言,喜欢喝酒和结交女子。布莱勒的亲戚瓦利德·哈穆告诉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布莱勒不是教徒。他不去清真寺、不做祷告、不过斋月,还酗酒、吸毒、打妻子和孩子。”
布莱勒的父亲蒙齐尔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了哈穆的部分说法,认为儿子“与宗教不沾边”。蒙齐尔说,布莱勒已经4年没有回突尼斯,与家里也没有联系。2002年至2004年,“一些问题”导致布莱勒“精神崩溃,暴躁易怒,大喊大叫,摔东西”。
按照《每日邮报》的报道,由于关系不和,布莱勒两年前与妻子分居,最近数月因离婚心情郁闷。今年年初,他开车时发生车祸并在事件中动粗,被判缓刑,还丢了工作。
法国内政部长贝尔纳·卡泽纳夫16日说,根据布莱勒家人和朋友的描述,“看上去他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变得极端化”。
“我们面对的这类人容易受到‘伊斯兰国’宣传的影响,从而做出极端举动,在没有受到训练或不使用武器的情况下发动导致大规模伤亡的袭击,”卡泽纳夫说。(据新华社电)
IS为何不断制造恐袭?
刘宝莱
尼斯恐袭事件是法国继2015年1月和11月巴黎连遭IS两起恐袭后的第三次重大恐袭事件,震惊欧洲,乃至世界。联想到近期发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的恶性流血案件,人们不禁要问:IS为何连续作乱呢?笔者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有:
一、改变策略,加强外线。经多方打击和制裁,IS江河日下,实力大跌,处境艰难,危机四伏。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两个战场上,节节败退,丧失了诸如费卢杰和巴尔米勒等战略要地和大片土地,元气大伤,四面楚歌。面对如此严峻局势,IS调整对策,决定“跳到外线作战”。这样,一可转移人们视线,缓解在两个战场上的压力;二可震慑四方。
二、鼓舞士气,重振内部。目前,“伊斯兰国”减员严重,尤其是指挥人员大减,逃兵激增。据报道,其武装人员已由3万余人减至约1.5万人。而且来自世界103国的大批“圣战战士”,因他们追求的“美梦破灭”和不堪忍受沉重打击,纷纷潜逃国内。故招募兵员已成大问题。为挽回颓势,该极端组织借易得逞的暴恐,制造其实力犹存的假象,蛊惑人心,为士气低落的武装人员“输血打气”,继续进行顽抗。
三、不计后果,疯狂报复。7月13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法国将加强对伊拉克军队的支持,并重新部署“夏尔·戴高乐”号航母,以打击IS。他的话音刚落,便发生了尼斯事件。此外,土耳其加大了打击IS的力度,伊拉克政府军收复了费卢杰,故IS制造两起暴恐予以报复。其实,这并不表明其强大,反而使人们清楚看到,其绝望、狂躁,困兽犹斗,垂死挣扎,已成强弩之末。
四、国际反恐,未成合力。目前国际反恐虽有进展,但仍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多国自顾倾向严重,避免引火烧身,以求自保。美国主导的反恐国际联盟,还采取双重标准。鉴此,迄今尚未形成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反恐统一阵线。这给“伊斯兰国”提供了喘息的生存空间及可乘之机,使之在世界各地“到处放火,四处开花”。对此,国际社会应予高度重视。只有国际反恐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铲除“伊斯兰国”极端组织。
(作者为我驻外前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