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对下任秘书长候选人的首次“公开面试”14日结束,为应聘这份“全球最高外交官”的职务,来自各国的9位候选人在三天内共回答了800多个问题,来自世界各地的22万多名网民观看了直播。
时间有点紧
“我的问题还没回答完呢……”
“是,但如果可能,请简短些。”
一向优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似乎不太乐意被打断,与联合国大会主席莫恩斯·吕克托夫特起了小小的“争执”。
这段对话,发生在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公开“面试”现场。博科娃是接受面试的秘书长候选人之一,吕克托夫特则是不断掐算时间的面试组织者。尽管两人都压低了声音,但这段小插曲还是通过话筒传遍会场,引来阵阵笑声,也通过现场直播传到了世界上许多角落。
联合国成立70多年来头一次,秘书长候选人要提交简历、坐在“面试台”上,回答联合国会员国、观察员国、区域组织以及民间组织的提问。每人限时两小时,全程直播。
三天九人的“面试”,博科娃不是唯一一个不够时间回答问题的面试者,其他候选人和提问者也时常被联大主席善意提醒,注意掌握时间。对此,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调侃道:“主席,您给我17分钟回答19个问题,已经很慷慨了。”
多边主义的舞台
一定程度上,这场轰轰烈烈的公开“面试”反映出扮演“世界最高外交官”的超高难度。
面试场上提问的代表,立场各不相同:有的代表本国利益,如英国、美国这样的政治大国;有的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如欧盟、77国集团、非洲区域集团、内陆最不发达国家等等。马尔代夫代表曾反复提问候选人:小岛屿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巨大,您将如何保证它们的发展?
在接受“拷问”的讲台上,候选人们既要照顾每个团体的诉求和关切,以表现自己对多边主义的信念,还需要意识到一些客观事实,例如回答巴勒斯坦代表问题时切记,以色列代表也是台下的听众之一。
另一项无法令人忽视的能力大抵是语言表达了。联合国有六种官方语言——中文、英文、西文、阿文、法文、俄文。对于联合国秘书长来说,能够流利地使用一到两种语言,并非过分的要求。
回顾候选人的表现,博科娃全程用英文、法文交替作答;葡萄牙前总理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用流利的英语陈述,作答时还会根据提问国家的语种,偶尔切换到法语或西语模式。
来自黑山的“小鲜肉”候选人伊戈尔·卢克希奇则在“面试”结束时,用中、西、俄、阿文向听众致谢。那一句中文的“非常感谢”说得腼腆而真诚。
问题相当多
短短两小时,显然不足以十全十美回答这一“正球级”官员不得不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如何防止暴力冲突?如何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如何解决难民危机?如何保障国际社会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气候变化协议?
更有专业级别的管理问题:如何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引入联合国?如何改善联合国的工作效率?如何合理分配财政预算资源?如何有效防止维和人员性虐待行为?如何解决人道主义救援资金链中的腐败问题?
以上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足以出书立著,且问题之间相互关联,纷繁复杂。举个例子,在回答如何解决难民危机的时候,克罗地亚前外长韦斯娜·普希奇就补充强调,是战争造成了难民危机,而解决战争的根源是促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极为重要。
这是此次“面试”中一种通用的答问思路,即将所有短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归结为联合国使命的三大支柱问题:和平与安全、发展和人权。作为秘书长,需增强联合国全球治理作用,敦促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协调,凝聚共同努力。(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