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安全观不能脱离现实感

2016-02-17 08:21 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人民日报:安全观不能脱离现实感

渲染危机、夸大问题非但无助于缓解形势,反而有可能导向“自我实现的预言”

201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首次发布《慕尼黑安全报告》,主题为“崩塌的秩序、不情愿的保护者”。今年,报告对全球安全紧张程度的评估又调高了一级,主题被定为“无边的危机,鲁莽的破坏者,无助的守护者”。从会场的情况来看,问题的焦点还是在于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较量。面对西方的种种攻讦,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甚至发出感慨:“我们已经滑入新冷战”,“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到底是生活在2016年还是1962年”。

1962年,正是慕尼黑安全会议最初举行的年份,时值冷战高潮,古巴导弹危机让人类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全面核战争的惊恐。冷战后,尽管慕尼黑安全会议逐步提高开放度,但正如学者所指出,其西方中心论的安全观并未消除,将西方面临的安全问题置于全球安全核心位置的做法也没有改变。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两年来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所谓冷战后“最危险”“最严峻”之类说法不断出现。

当前世界自然没有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冷战。冷战是两个意识形态集团的零和竞争,几乎涵盖全球战略版图,美苏领导人甚至就谁的国家有最好的厨房设备展开辩论,认为这涉及意识形态优越性问题。这并不是当前西方与俄罗斯关系的现实。梅德韦杰夫在慕尼黑发出的感慨更像是对许多西方人士陈旧思维和做法的警示。他在演讲中也强调,双方的立场诚然不同,但不同之处没那么大,“想想40年前,那时候欧洲被一堵墙分割”,同时他也敦促美军和俄军加强联系,一天10次都不嫌多。

从乌克兰危机爆发到俄罗斯强势介入叙利亚问题,西方与俄罗斯关系近年来的对抗一面有所加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渲染危机、夸大问题非但无助于缓解形势,反而有可能导向“自我实现的预言”。西方与俄罗斯如何相处,关乎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双方真正需要做的是创造机会从战略层面加强沟通,管控风险,同时更多地聚焦具体问题,切实抓住合作机遇。

叙利亚问题即是一例。自12日叙利亚国际支持小组就向叙利亚战区增加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暂停敌对行动等问题达成基本一致以来,叙利亚国内形势依旧严峻,美俄牵头的工作组能否发挥作用,对于会议成果付诸执行极为关键。叙利亚问题久拖不决,人道主义灾难以及对地区乃至全球稳定的冲击不断加深。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在慕尼黑指出,人们正在经历的也是一场“未来战争”,因为它是巨大的促变因素,其结果关系到全球价值与安全,影响21世纪人类生存之道。在此背景下,美俄在内的有关各方加大外交努力,将问题引向政治解决渠道符合共同利益。

悲观与自危都无济于事。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德国外长呼吁各方采取一种“注重现实的世界观”——“接受眼前世界的现实,但不能让它就这样了”,“必须学会处理矛盾,弥补裂缝,让利益冲突方坐到一起,联结看上去不可调和的力量”。今天,从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到叙利亚问题、乌克兰问题,人们分析全球安全面临的种种挑战,的确离不开这样一种现实感,因为唯有理性思考、切实行动,才能走出困境。

责任编辑:孙毓熹(QN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