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阴霾”笼罩世界 全球反恐格局正在改变

2015-11-19 14:25 未来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巴黎阴霾”笼罩世界可持续的安全观亟待建立

距离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已过去5天,恐怖的阴霾似乎还未散去。

11月13日夜晚,在法国巴塔克兰剧院里逾千人尽情的享受着美国乐队“死亡金属之鹰”的音乐会,不料数名武装人员的闯入让不少粉丝狂欢的面孔永远留在了历史中。4名男人挥舞着AK-47突击步枪冲进大厅,高呼“真主至大”朝人群开枪扫射,音乐厅瞬间陷入绝望的尖叫声中。与此同时,遭遇劫难的还有法兰西体育场、一家柬埔寨餐馆等七个场所。这场毫无先兆的“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打破了巴黎夜空的宁静,震惊全世界。国际社会对该事件予以强烈谴责,国际政要纷纷表示同法国政府和人民“站在一起”,他们同时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14日发布正式声明,宣称对13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负责。

恐怖袭击发生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关闭全国边境、取消所有航班、法国全境实行宵禁。奥朗德说,“恐怖份子也许想要使我们感到恐惧,而的确现在有充足的理由感到害怕。但就算面临恐惧,法国是个知道如何自我防卫的国家,知道要如何运用自己的武力,再度击败恐怖份子。” “我们将展开战斗,这是一场无情的战斗。既然恐怖分子能够制造如此骇人的暴行,那么他们肯定也知道,面对他们的将是一个团结和坚定的法兰西。”

恐怖面前美俄表态联手打击

巴黎突遭“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震惊世界。被称为欧洲的“9·11”!从巴塔克兰剧院到法兰西体育场,斑斑血迹的警示,激起了国际社会联手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11月15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召开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中,打击恐怖主义成为热门话题。

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同法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帮助法国缉拿此次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的元凶,将他们绳之以法。奥巴马说:“用一种扭曲的意识形态,对无辜的生命进行屠戮。这不只是对法国的袭击,不只是对土耳其的袭击,是对整个文明世界的袭击。”

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加大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打击力度,力求尽早解决叙利亚问题,铲除滋生极端恐怖主义的土壤。

但奥巴马排除了大规模部署美军的可能性,并借美国在伊拉克的失败发出谨慎的告诫。他说,发动这样的进攻将是一项错误,“不是因为我们的军队不能攻入摩苏尔(Mosul)、拉卡(Raqqa)或拉马迪(Ramadi)……而是因为我们将看到曾经的一幕重新上演。”

普京也强调协同应对恐怖主义。他说:“只有全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才有可能解决恐怖主义威胁的问题,解救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难民。”

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当地时间17日得出结论,上个月在西奈半岛坠毁的一架俄罗斯客机是被一枚炸弹炸毁的。普京就此表态称,俄罗斯战机不仅应该继续,还应该加强打击叙利亚恐怖分子。

普京表示:“我们会在任何他们可能藏匿的地方去寻找。不论在世界任何角落,我们会找到他们,惩罚他们。”

据了解,10月31日发生了俄罗斯航空史上最大的一次空难。坠毁的飞机为空客A-321飞机,机上224人全部遇难。空难发生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宣称对空难事件负责,称制造空难是为了报复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袭行动。

普京并没有指明是“伊斯兰国”制造了这场空难,但是几个小时候后,他对叙利亚北部由“伊斯兰国”自封的首都拉卡市发动了空袭。

克里姆林宫表示,普京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在电话中同意,就他们对“伊斯兰国”目标的袭击保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江永在接受未来网(微信公众号lovek618)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着地缘政治的矛盾,但是在面临共同的国际恐怖的威胁时,有着共同的安全诉求。”

刘江永分析认为,“俄罗斯此次行动,既能打击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又摧毁了美国企图在欧洲制约俄罗斯的目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更加微妙和复杂,大国之间的游戏规则已发生变化,面对恐怖袭击,合作的可能性加强。俄罗斯对叙利亚的空袭让它在非传统国际格局中有了发言权,有助于改变在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不利形势”

民众勇敢对抗众志成城向往和平

连番遭遇恐怖袭击并未磨灭法国民众的勇气,法国民众以各种形式悼念遇难者,显示出团结一致抗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据法国《20分钟报》11月14日报道,巴黎人纷纷响应在推特上发起的“开门”运动,勇敢地打开自家大门,迎接滞留街头的陌生人。

法国一位钢琴师,在伤亡最惨重,恐怖攻击最惨烈的巴塔克兰剧院外,演奏约翰列侬的《Imagine》,向受难者致意。

悠扬的旋律似乎把人们带回了没有战火、没有隔阂的美好乌托邦,那里89条无辜生命并未逝去,那里的世界也不是现在千疮百孔的模样。他静静地演奏,不发一语,围观的人们不禁哽咽。

11月15日,成千上万的法国民众自发涌入共和国广场,环绕象征法国的玛丽安娜雕像为罹难者安静默祷,还有人自发给予免费拥抱,希望用一个小动作让陌生人感受到爱。

11月16日,巴黎市民走上街头,来袭击发生的餐馆、咖啡馆等公共场所,拍下自己在路边咖啡座或者餐厅户外位子的照片,上传至Twitter等社交网站,发起了一场“Jesuis enterrasse”(我在露天咖啡座)运动,以此表达对遇难者的悼念,并鼓励所有人不要害怕,体现不惧恐怖分子的决心。

“巴黎不哭,加油法兰西”、“相信悲痛和复原的力量一样强大”……这是驻华大使馆大厅的留言薄上留下的人们的祝福,在法国驻华大使馆院内,红白蓝三色国旗停在了旗杆二分之一的位置,陆续有北京市民和外国友人前来大使馆哀悼、祈福。面对惨绝人寰的恐怖袭击,世界人民都在祈福巴黎,表达哀思。14日,法国驻莫斯科大使馆14号下半旗致哀,莫斯科民众自发到大使馆门前敬献鲜花,为遇难者表示哀悼。14日夜晚,上海东方明珠亮起了“法兰西色”。 向同为WFGT(世界高塔协会)成员的法国巴黎艾菲尔塔表达哀思。驻韩国的法国大使馆下半旗致哀。15日,在澳大利亚的法国驻堪培拉大使馆,澳大利亚总督科斯格罗夫率领民众默哀,悼念巴黎恐袭的受害者。他们签吊唁册,以及摆放鲜花,以表哀悼。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有民众特意表演法国歌曲,以示响应法国的反恐行动。不少儿童也以烛光,悼念法国遇害者。

与此同时,国际黑客组织匿名者发放影片向伊斯兰国宣战,誓言绝不放过他们,会穷追到底。匿名者强调,将利用组织的知识“团结全人类”,并警告恐怖分子“等着瞧”。

国际格局观已变迎战暴恐需要世界共同应对

从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到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美国等军事集团打着反恐的旗号发动战争,颠覆了原有的主权国,造成这些国家新政府不稳,政权处于真空,几乎是无政府状态,使恐怖组织有了充分的传播信仰、聚集力量等滋生的土壤,以致发动恐怖主义袭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滕建群认为,基于安全政策,美国必须要作出认真的反思,中东的反恐战略是不是出了问题,是不是还要有选择的采取多重标准,双重标准来应对恐怖袭击,支持一派,打另外一派,为自己的地区战略提供服务,美国不可能置身于恐怖袭击事件之外,它必须承担起一个大国这样的作用。

伊斯兰国组织在发动巴黎连环恐袭之后,16日又发布视频,声称参加空袭叙利亚的国家都将遭受法国一样的命运,并扬言下一个袭击目标,就是美国首都华盛顿。

“有可能是声东击西。”刘江永表示,“因为伊斯兰国恐怖组织不是主要针对俄罗斯,俄罗斯一出拳,有可能引来祸端。”

长期致力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刘江永认为,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国际恐怖组织利用互联网手段跨世界组织恐怖袭击,现在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突破了传统的国与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对抗,正在形成恐怖组织和美国等主要盟国之间的网络性的不对称的斗争,国际关系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

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对传统的国际安全观提出挑战。早在2014年亚信第四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阐明了中方对亚洲安全观的看法。习近平强调,“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没有中东的安全就不可能有欧洲的安全,没有欧洲其他地区的安全就不可能有美国的安全。”刘江永认为,“这种热战才刚刚开始。恐怖组织的横行加剧了区域紧张。中国提出的亚洲安全观就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亚洲安全观应上升为全球安全观。巴黎恐袭告诫我们,必须要走可持续的安全观,仅仅靠军事力量发展壮大本国力量是不能保证国家的充分安全的。应对恐怖袭击,应该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根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

滕建群也认为,此次事件将给国际社会一个警醒,应对恐怖袭击应该要全球联手,不可能仅通过一个国家就能保障和追求绝对安全。

刘江永建议联合国应成立“可持续安全委员会”,确立可持续安全观理念、机制、战略,否则还会遇到更严重的局面。在应对恐怖主义问题中,联合国应起到主导作用,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应对。

责任编辑:扆妍妍(QN0020)  作者:杨佩颖